(聲明: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wǎng)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lián)系。)
(美國《星島日報》注:梁培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著述甚豐,現(xiàn)任金巴侖中學校長、三藩市(舊金山)州立大學兼任教授、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永久會員。梁先生長期從事華文教育與研究,近年來先后發(fā)表《美國華文教育發(fā)展的新理念》、《三藩市華文教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芻議》、《美國華文教育發(fā)展的深層思考》等篇。十月九日又應邀在“美國華人發(fā)展研討會”上講演《華語正名說》,現(xiàn)征得其同意,將其講稿先在本報發(fā)表,以饗讀者,謹向梁先生深致謝意。)
日常有不少朋友或學生家長問我,在我們華文學校里教的究竟是臺灣的中文,還是中國大陸的中文,或是香港的中文呢﹖
這的的確確是我們華文教育上常常遇到困擾的問題。事實上也是一個要我們大家必須明白的課題。由于兩岸三地歷史發(fā)展的成因,這一問題,常常把我們弄得也無可奈何。因為臺灣用的是繁體字,講的是“國語”﹔香港用的也是繁體字,講的卻是廣東話﹔而中國大陸用的是簡體字,講的是“普通話”。這樣,自然是不少人以為是三種不同的語言了。怎么樣學呢﹖究竟學那一地那一種的呢﹖
還有,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各方接觸中,華語又叫普通話、國語、漢語、中國話和唐話等。華文則叫中文、漢字,或叫漢文、唐字。眾說紛紜,不知究竟,無所適從,怎不教華童滿頭霧水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我們華文教育的對像是什么人,確定我們華文教育的屬性,作出適當?shù)亩ㄎ,弄清我們華文教育的路向,然后再了解各個概念的內涵及其演變,才能給我們弄清楚它的究竟。
一、那么,誰是我們華文教育的對象呢﹖我們華文教育的屬性又是什么﹖
我們華文教育的對象,毫無疑問,當然是“華人”,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炎黃子孫及其后裔。我們的教育對象是華裔的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傳統(tǒng)的“華僑”。今天在美國的華文教育,不是傳統(tǒng)的僑民教育,而是我們華人的族裔語言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什么是華僑,什么是華人和華裔﹖它們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
華僑、華人與華裔,看來這似乎是同一個概念三個不同名稱的叫法,但其實,它們的具體含義卻是不同的。我們的華文教育,是面向華人或華裔而不是華僑,這是我們進行華文教育時必須要弄清楚的首要前提。
這是因為,華僑是保留了中國國籍而又工作或生活在中國國境之外的中國人。簡單地說,華僑就是生活在中國以外的中國人,但不是居住國的公民。
那么,華人又是什么﹖
華人者,凡是生活在中國以外的,他們既持有中國護照,又還沒有所在國的國籍,但又具有所在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公民,這類人或遲早都會向所在國歸化而放棄中國籍的,或是已歸化了所在國的第一代移民,我們都把他們稱呼為華人。
至于華裔,那是出生在中國以外的華僑和華人的后代及其子子孫孫。
由于當代國際形勢的變化發(fā)展,尤自第二次大戰(zhàn)之后,中國境外的華僑,都先后向華人轉變。不論美國,還是中國,其立法都是不采取雙重國籍的。所以,不論華人也好,華裔也好,他們都變成了所在國的公民,成為美國多元民族中的一元。從國籍法的角度看,他們已經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了。那么,美國的華文教育,其對象具體地說,應是華裔的美國人。所以,今天美國的華文教育,已不是傳統(tǒng)的僑民教育,而是真真正正的華文教育。
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僑民教育,它是對謀生和居住在國外而又保留自己原有國籍的僑民及其子女,施行與本國政府教育制度基本相一致的教育,它是本國政府對自己國民的教育在國外的延伸。今天美國的華文教育,則是在美國的華人群體,或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對自己的族裔進行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當今我們的華文教育,所面向和立足的是華人,在法理上不是“中國人”。美國的華文教育,無疑是要服務于美國的廣大的華族,是在美國的華人族群對其后代進行祖語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既然我們是華人,那么我們所說的當然是“華語”,這是“名正言順”的。這樣的正名,對我們族裔的成長,對我們華人族群迅速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與其他族裔一起,攜手邁進,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國語”者,一個國家之共同語言也。若我們整天叫中國的“漢語”或“普通話”或“國語”為我們美國華人的“國語”,試問又怎樣去向美國人和美國的社會交代呢﹖這對我們華裔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所以,我們在華文教育中教的是華語。
二、那么,我們的華語究竟是以哪一種華人方言作為普遍使用的共同語言﹖
這又是我們要解決的課題。要知道,從“國語”到“普通話”,在廣義的層面來說,兩者的含義基本上是沒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發(fā)揮著它們各自的功能。
“國語”或“普通話”名稱,雖是近代才出現(xiàn),但其含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卻是古來有之,它是有一個悠長的發(fā)展過程的。我們只有了解了它在發(fā)展過程中的演變,才能找到我們“華語”的標準,才能確立我們“華語”的規(guī)范。
到了1909年的宣統(tǒng)元年,清政府的資政院開會,江永議員就正式提出要把“官話”正名為 “國語”。從此,“國語”一名,便正式在官方和民間開始采用了。迄后,中國國內形勢發(fā)生了變化,以國民黨所領導的國民政府,退居到了臺灣并推行國語運動,雷厲風行,僅僅在10年時間里面,就在臺灣全省普及了國語!皣Z”一名,便隨著海外僑教的推廣,數(shù)十年來,在海外廣為流行。
惟在中國大陸,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國語的推行也不遺余力,1955年便召開會議,決定以“普通話”作為漢民族的民族共同語正式名稱,已不再沿用原來的“國語”。1956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正式規(guī)定了普通話的內容,要“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的規(guī)范!
其實,漢語乃是漢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但是,為什么不稱“漢語”,不叫“國語”而正名為“普通話”﹖
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果把北京話稱為“國語”,這就抹煞了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事實。中國的標準話是“普通話”,是全國各地各族人民普遍使用的共通的語言。所以現(xiàn)在中國的“國語”是“普通話”而不是“國語”。
中國“國語”一名,自1909年從"官話"正名為“國語”于今,已經有九十多年了。臺灣和海外于今一般來說仍是此稱。惟自1955年起,中國大陸已不再沿用此稱而改為“國語”。香港和澳門,原也叫“國語”,但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兩地社會情勢的變化,已慢慢地改稱“國語”了。然新加坡命名為“華語”,因為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語。至于“漢語”一名,主要在中國國內流行,惟其一般都是用在學術著作中,有時是指漢民族的共同語而言,有時是指方言而稱!叭A語”一名,最早是由新加坡用開的,隨后在臺灣和中國大陸,也時有所用,F(xiàn)在,“華語”一名,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都已相當普遍地使用了。
當今普天之下,我們海外的華人,都是同種同文,同為炎黃民族的子孫,但是在很多時候,對同一種事物的表達或稱呼,卻有多種不同的用詞,為了我們共同的事業(yè),為了發(fā)展我們華人文化,為了我們民族的凝聚,我們華人共同語名稱上的協(xié)調規(guī)范,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華語”究竟仍以“國語”或“普通話”稱呼﹖又或者稱它為漢語﹖這都是需要我們弄清楚的。
按普通話和國語,已如前述。它們有明顯的相對性,只有在一定的國度里面才能展示出了它的內涵,表現(xiàn)了它的功能。因它們只有明顯的共性,而無明顯的個性,隨意性也很大。它們都沒有具體地說明那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和它的民族共同語是什么,它們只是一個泛指詞,缺乏了明確的“內容”和明顯的“個性”。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有該國的“國語”,這種國家的共同語,也可以說是該國的“普通話”。中國話就是中國的“國語”,這“國語”就是中國的“普通話”?梢,在我們美國華文教育的領域里,教學華語,仍稱"國語"或叫做“普通話”,顯然是很不恰當?shù)。華語的標準音將以“普通話”為其標準和規(guī)范,是華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三、結語﹕基于我們今天的華文教育對象是美國華人的子女,或者說是美國華人。今天美國的華文教育,乃是美國華人的族裔文化教育。
所以,應該把它的語言定位為“華語”,也叫它做“華語”,甚至全世界的海外華人都應作如是觀。
“華語”就是我們華人所使用的語言;谖覀內A人族群中內部方言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了促進華人族群的團結,增強族裔的凝聚,為了傳承和發(fā)展華人文化,就需要我們華人的共同語,這樣華人的語言也就需要統(tǒng)一,要統(tǒng)一就必須要有一個標準。我們“華語”的標準,基于其歷史發(fā)展背景及其遞變,毫無疑義應該是以中國的“普通話”為其標準。這樣,“華語”與英語、法語、德語、葡語、日語、西班牙語等是并立的。同時,它還可以和“華文”相配!叭A文”與“華語”,正像“英語”和“英文”,的相配一樣。諸賢大家,以為然否﹖尚祈博雅君子,不吝教正,不勝感幸。
來源:美國《星島日報》 作者:梁培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