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中國新聞社 Media999 ad




新聞大觀>國際了望>新聞報道

如何讓世界欣賞中國?

2000年10月31日 10:36

 

 作者:杜平


 提要:“有著五千年底蘊的中國文化為何在許多方面不如只有幾百年歷史的美國文化知名?這不是中國文化缺少價值,而是我們過去重視了積淀而忽視了傳播和弘揚,以及缺少具備傳播和弘揚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和世界眼光!


  “中國文化美國行”使美國普通人民領略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為他們開辟了認識中國的窗口。作者認為,文化交流歸根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若要展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的風采,提高其國際形象,那還必須從社會內(nèi)部做起,尤其是從人本身做起。

  從8月底開始,中國官方在美國紐約、華盛頓、芝加哥等九個城市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魅力攻勢。這個題為“中國文化美國行”的交流活動,薈萃了中國幾千年文明中最凝煉、最動人、最優(yōu)美的文化元素,使大洋彼岸的普通人民大開眼界,并由衷地發(fā)出贊嘆。

  這次文化交流活動的內(nèi)容包括藝術表演和各種展覽,雖然呈現(xiàn)的形式完全不同于政治宣傳,但在一定程度上卻達到了政治宣傳的效果。實際上,中國舉辦這次大型活動的最終目的也無非如此。這次活動的直接領導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曾在多個場合說,很多美國人不了解中國,因此,他們在新聞媒體片面報道的影響下,很容易對中國產(chǎn)生負面印象。因此,這次“中國文化美國行”的目的,就是要“彌補他們沒有機會到中國看一看的遺憾”。

  從中美兩國新聞媒體所反映的情況看,“中國文化美國行”活動確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聯(lián)合國總部,中國絲竹的美妙音樂使世界各國的外交官們?yōu)橹臅缟疋,更為江澤民抵達紐約出席千禧峰會奏起了溫馨的序曲;在華盛頓的肯尼迪藝術中心,中國藝術家們連續(xù)舉行了兩場民族音樂會,不僅場場爆滿,而且還有許多美國人“走后門”托中國大使館購買入場票;在同時舉辦的藝術展覽中,美國對照片上的中國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但趙啟正對他們說,真正的風景還要美麗幾十倍。

  中國此時在美國舉辦如此大規(guī)模的文化推介活動,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中美關系的現(xiàn)狀和未來。在“中國文化美國行”活動開幕之前,克林頓總統(tǒng)說,他希望中國的藝術家們能在兩國人民之間構(gòu)筑相互了解的橋梁,“使美中關系更深入、更廣泛地發(fā)展”。目前正值美國大選競選活動的關鍵時刻,關心中美關系的人都希望,這次文化公關活動能夠真正有助于美國政界減少對中國的成見。

  然而,在國家之間的關系中,文化層面上的交流畢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雖然這次活動為美國人民開辟了認識中國的窗口,但就整體而言,美國人、特別是政界人士對中國的既定看法不會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假如這次活動的目的只是要讓美國人有機會欣賞中國文化,或者只是為了促進美國國會順利通過對華正常貿(mào)易關系法案,那么,這次活動無疑是相當成功的。但是,如果主辦者的長遠目標是要借此改善中國在美國人心目中的整體印象,旨在說服美國人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完整和真實的中國,那么,可以說,這個目標還相當遙遠。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都一直強調(diào),它們經(jīng)常發(fā)生誤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了解,至于為什么缺乏了解,雙方似乎都不愿深入地自我反思,甚至有時還把責任推給對方。今年7月,美國國防部長科恩在北京國防大學發(fā)表演說時,曾公開指責中國新聞傳媒故意丑化美國,而美國某些報紙也趁機大作文章。而在中國方面,人們對美國的新聞傳媒抱著同樣的看法,包括在這次文化交流活動中,中國官員對美國新聞傳媒一直都有這樣的怨言。

  美國新聞媒介在有關中國的報道和評論中,故意歪曲和丑化之處屢見不鮮,美國的一些反華政客更是死不悔改。對于所有這些,明眼人都看得非常清楚。

  但是,平心而論,美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和成見之所以長期不能改變,原因恐怕不完全在美國,而是在中國本身。在抱怨美國人不了解中國的同時,中國在自我宣傳方面又做得怎么樣?在指責美國傳媒片面和歪曲報道中國的時候,中國自己掌控的新聞傳媒又做得如何?在國際舞臺上代表中國人說話的人們,他們在譴責美國政客肆意丑化中國形象的時候,自己的舉止言行是否就能體現(xiàn)出泱泱文化大國的氣度和風范?

  當“中國文化美國行”在大洋彼岸引起陣陣熱潮之際,北京的《解放軍報》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感慨地說:“有著五千年底蘊的中國文化為何在許多方面不如只有幾百年歷史的美國文化知名?這不是中國文化缺少價值,而是我們過去重視了積淀而忽視了傳播和弘揚!边@一看法無疑很有道理,但大概還不是問題的實質(zhì)所在。中國的根本問題并不是文化的傳播和弘揚是否受到重視,而在于是否具備傳播和弘揚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和世界眼光。

  實際上,中國十分重視文化的傳播,對外宣傳隊伍人才濟濟,群英薈萃,只是效果不夠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文化傳播者本身仍然受到各種限制和束縛。與迅速變化的中國本身相比較,中國主流媒體的變革已明顯滯后,尤其是傳媒的創(chuàng)造性還不能得到自由的發(fā)揮,致使中國社會優(yōu)秀和美好的事物無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出去。

  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并不意味著一、兩次轟轟烈烈的交流活動,也不意味著只需把表演文化帶出國門就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精心的策劃和細致的經(jīng)營,需要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符合時代的欣賞眼光,同時還需要一個洋溢著人類共通靈性的溫情社會! 

  中國在對外宣傳中尤其需要社會溫情和國際視野。不久前,新疆烏魯木齊發(fā)生爆炸事件,中國電視新聞中有關朱(金容)基總理到醫(yī)院看望傷員的報道,就是一條極具感染力的新聞;中央電視臺就經(jīng)濟特區(qū)成立20周年而開辟的長達四個小時的直播專題節(jié)目,更是一個把政治巧妙揉進溫情的成功范例。雖然這類成功的例子越來越多,越來越符合現(xiàn)代世界的欣賞習慣,但對人文基礎如此深厚的國家來說,實在還是太少。只有擺脫空洞和無味,只有剔除教條和說教,中國社會的每一個層面才能期待世人的欣賞,也才有可能更多地影響世界。

  文化既是一個社會的內(nèi)涵,又是這個社會的外在表現(xiàn)。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深邃之處不可窺測,但表現(xiàn)形式還顯得不夠精致和動人。這次“中國文化美國行”的活動之所以空前成功,就是因為對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梢云诖氖,隨著社會素質(zhì)的全面提升,中國文化中精致和溫情的元素一定會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

  所謂文化交流,歸根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因為人是文化的鮮活的載體。由此上升到國際領域,一個國家的官方代表就是這個國家的文化的載體,他代表了國家的整體形象。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雖然代表中國說話的官員很多,但除了國家主席江澤民之外,中國最好的發(fā)言人還是總理朱(金容)基,因為他不僅使人們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大,而且還使世人為他背后的國家感到驚嘆和折服。

  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本來就充滿著特殊的魅力,但若要避免這種魅力不被丑化和歪曲,若要讓全世界都去領略和欣賞,那就必須從人的本身做起。當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張揚,當所有人的潛能都得到自由的揮灑,當文化傳播者的身上能夠折射出內(nèi)在的神韻,當國家的代表者都能夠體現(xiàn)出中華文明雍容巍峨和氣宇軒昂的氣質(zhì),那么,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傳播和弘揚。

  



新聞大觀>國際了望>新聞報道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主編信箱

新聞標題檢索:

Media999 ad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