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在臺北搜集資料、聽小道消息的同行,能夠親赴大陸的記者,采訪條件算是得天獨厚。
多少臺灣記者在大陸
大陸與臺灣互派記者的機(jī)制彼此有相似之處。大陸有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和新華社4家新聞機(jī)構(gòu)在臺灣駐有記者,每家最多可以派兩名,每名記者每次逗留不能超過一個月。臺灣派駐大陸的記者每次在大陸逗留的時間也不能超過一個月,但人數(shù)相比之下較多。現(xiàn)在,駐北京的臺灣記者共有9名:《聯(lián)合報》、《中國時報》、中央社各1名,東森電視臺、TVBS和真相電視臺各2名。此外,在上海和廣東也有臺灣記者,但人數(shù)都少于北京。逢有重要報道的時候,臺灣記者的人數(shù)會成倍增長,不僅上述幾家媒體增員,其他媒體的記者也會大批涌入。前不久的中共十六大,就有幾十名臺灣記者參加采訪,其中中國時報系的記者增至6人,聯(lián)合報系的記者增至7人。
《中國時報》的王綽中可能是臺灣平面媒體中在大陸采訪時間最長的記者,已有11年的采訪經(jīng)歷。他回顧了臺灣記者進(jìn)大陸采訪的過程:1988年,臺灣開放對大陸探親,隨后陸續(xù)有臺灣記者來到大陸;1990年,《中國時報》和《聯(lián)合報》采取“變通的常駐”辦法,向大陸派記者,即由幾名記者輪換赴大陸,每名記者一個月即返,但保持大陸總有該報的記者;1994年,中央社派記者駐大陸;1997年以來,一些電視臺也固定向大陸派記者。
采訪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一位臺灣電視臺的記者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有一次與同事在北京拍街景,行人得知他們是臺灣記者后,沖上來就問:“臺灣當(dāng)局為什么要鬧獨立?”問得他們一時不知道說什么好。后來這位臺灣記者汲取了經(jīng)驗,逢到街邊采訪的時候,不主動道破自己的身份,甚至冒充是廣東福建一帶的記者,面對鏡頭侃侃而談的受訪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與臺灣同胞見了面。臺灣記者認(rèn)為,采取這種“彈性”的采訪方式也是迫不得已,誰讓他們是特殊群體呢。
另一位臺灣記者的感覺是,大陸的受訪對象在他們面前格外謹(jǐn)慎,她采訪一位專家時,見面后對方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接受你的采訪,我得給單位打報告!彼钩校簩<以谒媲暗男⌒耐耆梢岳斫猓驗榕_灣人與大陸人在表達(dá)習(xí)慣和工作方式上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小心謹(jǐn)慎就顯得十分必要,而臺灣記者的工作習(xí)慣又是爭分奪秒,很少有專家會在報紙出版前看到對自己的采訪被寫成了什么樣子。這也是臺灣報紙上“更正”多的一個原因。
不能隨時采訪官員是臺灣記者的一大“憾事”,前后有5位臺灣同行對本報記者談到這個問題。在臺灣,掌握官員們的一切電話號碼可以說是記者的基本功,如遇突發(fā)事件或者有“口水”潑向某官員,記者們會不分晝夜地請相關(guān)人士談?wù)効捶。與這種“便利”的采訪相比,“發(fā)傳真、等回復(fù)”的聯(lián)系采訪方式不太對臺灣記者的胃口。
信息來源其實不少
雖然臺灣記者在采訪中有諸多不如意,但如果以為他們無米成炊,那就有失偏頗了。實際上在大陸的臺灣記者們被寄予厚望,以《中國時報》為例,每天一個版的大陸新聞,分量不輕。要完成繁重的任務(wù),離不開廣闊的新聞源,大陸日益繁榮的媒體是臺灣記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之一。TVBS記者林大法說:《北京青年報》和《參考消息》等是他每天都要看的報紙;《環(huán)球時報》因為涉臺新聞很多,已成了他搜集資料的重要來源。
除瀏覽媒體外,臺灣記者還能從國臺辦那里吃到符合他們口味的“小灶”。11月26日晚上,中央社記者黃兆平告訴本報記者,他上午參加了國臺辦為臺灣記者舉行的消息會,談直航的問題。實際上,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三都有這樣的會議。東森臺的楊釗在國臺辦也有收獲,“國臺辦反應(yīng)很快,臺灣有一種說法,這里很快就會有反饋。官員會跟我們聊天,還時不時地舉辦活動,他們組織了西南團(tuán)、東北團(tuán),讓我們到大陸其他地方轉(zhuǎn)轉(zhuǎn)!
臺灣總部和記者培養(yǎng)的人際關(guān)系也是重要的消息來源。但臺灣記者表示,就現(xiàn)有的各種途徑,他們在軍事和國防方面的所知很有限,島內(nèi)一些有關(guān)大陸軍事方面的“獨家報道”并非出自他們之手。一位臺灣記者推斷說:“這是臺灣軍方為了達(dá)到特定目的而散布的,做報道的媒體其實是受人利用,也沒多少人信他們!
各媒體暗中較勁
北京的各路臺灣記者在記者會上抬頭不見低頭見,私下里彼此很熟,但在報道上他們各為其主。林大法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幾個臺灣記者正湊在一起吃飯,一個記者的電話響了,原來臺灣方面有一個跟大陸有關(guān)的突發(fā)消息,總部讓他在大陸進(jìn)行采訪。緊接著,電話鈴聲此起彼伏,都是從總部打來的,為的是同一件事,讓人不由得感慨老板們“英雄所見略同”。
在突發(fā)的、時政類的報道方面,各家媒體重合率很高,可是正如臺灣記者所說“每天都是硬邦邦的東西也不好賣。”記者們都想在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和風(fēng)俗方面挖一些有意思的軟新聞。有記者把故宮百年大修、艾滋病研討會作為最近的報道重點,楊釗說最近報了不少“同仁堂的藥管用”、“大柵欄很好玩”一類實用的信息。TVBS的林大法十六大期間在新聞中心的聯(lián)系下采訪到了為人低調(diào)的作家二月河。
為把新聞做得“高出一籌”,臺灣記者們把“圍追堵截”的作風(fēng)也帶到了大陸。楊釗講了他的一次采訪經(jīng)歷。當(dāng)時總部傳來消息說,臺灣高層的兒子與西藏一個叫央金拉姆的女孩即將結(jié)婚。楊釗開始在大陸尋訪央金拉姆,經(jīng)過多方打聽得知她可能在一家藏藥研制單位工作,他立即趕到這家單位門口,里面每出來一個女孩,就趕上前去問:“是央金拉姆嗎?”守候了6個多小時,問了200多個女孩,終于等到了這位準(zhǔn)臺灣媳婦。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作者: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