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日趨“萎縮”的固定電話用戶將享受到更具優(yōu)惠的資費服務。日前,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發(fā)布《關于調整固定本地電話等業(yè)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取消固定電話、小靈通的政府定價管理方式,而改為資費水平“上限管理”。至此,運營商在固話業(yè)務上可自由定價,但是至少要提供一款不高于現(xiàn)行標準資費的新資費方案。兩部委負責人表示,此舉有利于電信企業(yè)通過更自由的競爭降低資費。(11月25日《北京晨報》)
掙脫政府定價的“上限管理”,似乎對用戶有利———節(jié)省固話資費。但是,究其根本,是因為面對新生電信企業(yè)的競爭,政府定價的保護反而成為作繭自縛的屏障:在移動、聯(lián)通等電信運營商傲步邁進G3時,在消費者有多種“套餐”可供選擇的情境下,固話多少年不變的資費模式自然不受消費者青睞。據(jù)工信部數(shù)據(jù),1-10月份,固定電話用戶累計減少1898.2萬戶。業(yè)內人士也不否認,靈活的定價政策,是保證固話業(yè)務生存發(fā)展的必要手段。不過,這個過于抽象原則的“上限管理”卻缺乏足夠的市場力度,恐怕難以實現(xiàn)市場救贖。
當手機還是奢侈品的時候,固定電話的牛氣沖天,政府定價就是根本原因,還有讓消費者看不懂、也不滿的月租費。真正的市場化改革,對固話而言,就是先“撥亂”(月租費)再“反正”(基本資費改革)。就是這樣,大約消費者也不會買賬。因為3G乃至更為高級的信息化時代才是電信市場的主旋律,固定電話市場地位只能是越來越低。
從來就沒有學會市場化生存,也不打算在競爭中博弈的固話運營商,將其逼迫到市場上,結果可想而知;一只手將其推到市場,另一只手又給其市場化外的攙扶和支持,運營商前行的步伐將變得更為躑躅和蹣跚。而作為市場“買方”的消費者,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電信市場中,選擇誰拋棄誰,消費者心中自有一桿秤。(張敬偉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