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14歲,參加淞滬會戰(zhàn)開始打日本鬼子;
1941年 18歲,隨中國駐緬甸軍事代表入緬,組織“華僑抗日志愿隊”并任隊長,協(xié)助英軍作戰(zhàn);
1942年 19歲,被遠征軍的總指揮官史迪威將軍點名擔任其聯(lián)絡參謀兼警衛(wèi)隊長;
1945年 22歲,親身經(jīng)歷中國戰(zhàn)區(qū)日軍從芷江洽降到南京簽降的全過程。
1949年 26歲,跟著國民黨部隊去臺灣;
1954年 31歲,聽從愛情召喚毅然回到南京……
86歲的王楚英,他的“時間簡史”就是一個傳奇。
鄉(xiāng)村教師的夢想破滅
1923年,王楚英在湖北黃梅一個普通家庭呱呱墜地。
家里很窮,但王楚英的父母卻省吃儉用把他送到了私塾學校,“那時不像現(xiàn)在,沒有正規(guī)學校的,私塾老師教《三字經(jīng)》《論語》,每天還要讓學生們給孔子磕頭,非?菰铩!蓖醭⑿χ鴵u了搖頭,他說當年他的理想是在青山綠水的鄉(xiāng)村里做個教書育人的鄉(xiāng)村教師,可戰(zhàn)爭改變了他的命運,理想化成了泡影。
1937年年初,那時已經(jīng)有了學校,王楚英是湖北武漢的一名中學生。戰(zhàn)爭雖然來了,但在相對平靜的校園里,王楚英并沒意識到戰(zhàn)爭的臨近,他還沉浸在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中。按當時國民政府的規(guī)定,王楚英作為高二新生,要在湖北羅家山參加學生軍訓。但王楚英沒想到,就在這次極為普通的軍訓活動中,他憧憬的未來被徹底改變了。7月7日,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fā)。當時只有14歲,身高約一米六的王楚英,即從訓練場被直接送入了軍營,學習翻譯電報,做文職工作。
14歲的娃娃排長不怕死
一個月后,“八一三事變”爆發(fā),淞滬會戰(zhàn)打響。
這一天,也就是8月13日,是王楚英一生中印象最深刻、最值得紀念的一天:14歲的他在這天生平第一次穿上了軍裝,并被安排到了第18軍;也是在這一天,他和士兵們坐火車由漢口向上海進發(fā)。
22日中午火車到達上海南翔。23日凌晨,日軍在川沙口、石洞口登陸。11師彭善師長轉來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手令,“著33旅速赴羅店拒敵”。2.3平方公里的羅店是滬北拱衛(wèi)寶山的第一大鎮(zhèn)。這里向西通嘉定,向南通大場,到了大場,就切斷了京滬線,切斷了敵軍的外援通道。從戰(zhàn)略意義上說,占領了羅店,便占領了淞滬戰(zhàn)場的主動權。
王老告訴記者,在上海的整個戰(zhàn)局中,以羅店爭奪戰(zhàn)最為激烈。中國軍隊用“一寸山河一寸血”來概括這片土地上的激烈搏殺,日軍則稱羅店為“血肉磨坊”,堪比一戰(zhàn)中的凡爾登絞肉機。
“說真的,你問我跟日本兵打仗,怕不怕。當然怕。淞滬會戰(zhàn)剛開始,我還是一個膽小的孩子!绷_店一役,帶給現(xiàn)年86歲的王楚英太多的回憶。第一次看到飛機轟炸,炸彈就在身邊炸響,聽到機關槍嗒嗒地響,那子彈在頭上嗖嗖地飛,王楚英是嚇得渾身發(fā)抖,第一次感到了死亡的恐懼。但是槍聲越來越密集,王楚英驚恐地看到有的同伴胳膊都被子彈打斷了,哼都不哼一聲,心里萬分羞愧:“戰(zhàn)場上,無非是死,無非是傷,傷了是痛,死了倒一了百了,永遠都不痛了!边@樣一想,王楚英跟上去搶救傷員,旅長葉佩高看到他,就問:“你也來了?”王楚英說:“他們是好漢,我也不是孬種!甭瞄L點點頭。這一仗后,少年王楚英升任33旅特務排第二班的班長。
“記得早上,炊事員送了一大桶飯到陣地上,晚上再去收拾碗筷的時候,幾個炊事員都哭著回來了: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沒有人吃我的飯了啊……”可是戰(zhàn)爭還得繼續(xù),23日晚上7點多,特務排長周大鵬端著機關槍掃射,不幸中彈身亡。葉佩高對王楚英大手一揮:“排長犧牲了,你來指揮吧!14歲少年就這樣被推上了指揮官的位置。在戰(zhàn)斗中,王楚英組織部下用手榴彈炸毀了敵人三輛裝甲車,創(chuàng)造了軍事奇跡。
24日晚,軍長羅卓英夸獎33旅羅店一仗打得好。旅長把王楚英介紹給軍長,看著一臉稚氣、身材瘦小的王楚英,羅卓英愛憐地摸摸他的頭:多大年齡呀?王楚英答:14歲。羅卓英贊賞道:還是個娃娃嘛,不過,你是個能打仗、不怕死的娃娃排長!從此“娃娃排長”的稱謂就這樣傳開了。
王楚英很聰明,工作極為出色,他的表現(xiàn)引起了一代名將葉佩高的注意。葉佩高欣賞王楚英的能力,把他調(diào)任為自己的專職譯電員,領準尉軍銜。“葉旅長30歲剛出頭,但看上去卻像二十來歲的小排長,個頭不高,面容清秀,和藹可親,沒有將軍的威嚴。當他得知我也是家境清貧的農(nóng)家子弟,和他的童年生活相似,對我更為親切,命我跟在身邊擔負陣中日記、作戰(zhàn)機要日記的書寫和傳令軍官工作。從此我身背圖囊,內(nèi)裝密電碼和日記本,腰懸手槍,時刻跟在葉旅長身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