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清明節(jié)期間,人們都要趕到先人墓前,進行各種形式的祭奠活動,以寄托緬懷對先人的哀思與懷念之情。然而,如今的一些祭奠活動,卻漸漸的變了“味”。不一而足的祭奠方式,令人不可理解,叫人感慨系之。
記得前些年的清明節(jié),曾看到不少不文明的祭祀方式。有的祭祀者攜帶紙錢、饅頭、面包、香煙、白酒等供品,趕到先人墓前,點香上供,焚燒紙錢,燃放爆竹……人到之處,火焰升騰、煙霧彌漫、響聲不斷;人走之后,煙灰、廢紙、塑料袋滿地皆是,一片狼藉。有的祭祀者置文明于不顧,亂挖耕地建墳,亂折樹枝掃墓等等。還有部分風水先生緊緊把握這一“良機”,就近擺上地攤,為祭祀者看相算命,使這一節(jié)氣平添了諸多迷信色彩。以上種種愚昧的行為和不文明的祭奠方式,且不說浪費資金,更重要的是污染了環(huán)境,破壞了生態(tài),腐蝕了人們的思想,而且還極易引發(fā)火災,釀成大禍。
從經(jīng)濟方面來看,一些人為了顯派頭、比闊氣,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有些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的祭祀者,居然不惜花費幾百元,甚至上千元,購買“金銀山”、“冥幣”、“元寶”、“彩電”、“冰箱”、“洗衣機”、“VCD”、“電腦”乃至“香車美女”、“豪華別墅”等大量祭品,燒得烏煙瘴氣。在有些人看來,似乎紙錢燒得不多,就不能顯示氣氛熱烈;似乎爆竹放得不夠,便不能表達懷念故人之情。
清明節(jié)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其核心內(nèi)容是祭祖與掃墓。從2008年開始,清明節(jié)與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有了名正言順的首個“清明假”。3天的假期,讓清明獨特的民俗文化味道越來越濃郁。轉眼間,第二個“小長假”的清明節(jié)又要到了。文明祭祀,既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是移風易俗、端正社會風氣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在倡導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今天,倡導文明祭祀,尤為重要。
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假期里,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需要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推動,更需要大家的重視。筆者認為,清明文明祭祀,單靠哪個部門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還得依靠每一個祭祀者。倘若每一個祭祀者都能自覺地做到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那么,清明文明祭祀的良好風氣就會早日形成。其實,沒有什么比和諧的環(huán)境、富足的生活和永久的思念更能夠告慰先人在天之靈了。近年來,很多祭祀者自覺選擇鮮花、音樂、植樹、寫文章悼念、手機短信祭祀和網(wǎng)上祭祀等文明方式悼念親人,這種全新的祭祀方式,既可多一些緬懷與思念,又可少一些揮霍與浪費,何樂而不為呢?
曹光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