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學者易中天。 中新社發(fā) 張勤 攝
中新社曲阜四月二十七日電 題:易中天點評儒家文化:“不平等”與“對等”
中新社記者 張璐
“站在這里,我是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簡直是典型的孔夫子門前賣三字經(jīng)!彼脑露胀,站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的杏壇劇場中,作為“孔子學堂”二00九年首講的主講人、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半開玩笑道。素有“學術超男”之稱的易中天,其語言上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用今人的詞匯來解釋古人的生活,讓人解頤之余卻也印象深刻。
周公是孔子遙遠的老師
在易中天眼中,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師”名號,拋除神話色彩和封建社會背景因素,基本可以理解為“頭號教書匠”,或者叫做“中國第一老師”。那么問題就來了,孔子是中國的第一位老師,那么孔子有老師嗎?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問過,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子貢回答——何常師之有?孔子,基本上是不需要固定的老師的。
而易中天卻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孔子有一個遙遠的老師,便是周公。眾所周知,孔子一生崇拜周公,甚至于經(jīng)常在夢中與周公相見。在易中天看來,孔子對于中華文化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傳承并傳播了周公開創(chuàng)的文化,而且是創(chuàng)造性的傳承。周公,是周武王弟、成王叔。武王崩后,成王年幼周公佐政,使得他成為新制度新文化的“總設計師”,而這個新制度便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保證和諧。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疇
倘若孔子只是單純承繼周公的思想,也無法成為“至圣先師”。易中天認為,之所以說孔子對周公的思想是“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則是因為從孔子開始,“禮”漸漸由繁瑣轉(zhuǎn)為簡單,但其核心更為明確。他說,在西周時期,禮節(jié)非常之麻煩,甚至于走路怎么走、說話怎么說、吃飯怎么吃,乃至去見一個人穿不穿鞋子、穿不穿襪子皆有規(guī)矩。
孔子要克己復禮,是要找出一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孔子無疑找到了這個答案——仁,或者仁愛。易中天認定,這正是孔子做出的巨大貢獻。禮崩樂壞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仁愛”,正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愛”為所有的道德問題找到了一個基本點,一次性解決問題。
人生來“不平等”卻要“對等”
“禮”是等級制度,是不平等;“樂”有音高、音強、音調(diào),是將不平等和諧化。用易中天的話來說,“儒家思想里最不好的東西就是維護等級制度”。但是,他話鋒一轉(zhuǎn),在不平等中,儒家卻也同時講究“對等”?鬃又v“仁愛”,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是說下級對上級尊重,上級便可以頤指氣使,在孔子看來,“仁愛”,原本就是相互的。到了孟子,于君臣之間說得更為明白:“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易中天看來,當這種“對等”的仁愛發(fā)展到一個極致,便是如一句歌詞所唱的那樣——讓世界充滿愛。而孔夫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便是“仁愛”思想中“對等”觀念的兩個方面。
儒家學說是良藥但沒法“救命”
對于希望依靠儒家學說來解決當今世界諸多問題的觀點,易中天則有不同看法。在他看來,儒家學說有用、很有用,但是無法解決已經(jīng)發(fā)生的重大問題。君不見孔夫子一生竭力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最終卻四處碰壁、郁郁而終。
易中天看來,儒家學說是良藥。不過是什么藥呢?易中天說,儒家是枸杞、是黨參、是茯苓……經(jīng)常吃有好處,還能防點小病,但是救不了命。
(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