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精明、缺少開拓精神、排外……這便是人們眼中的上海人形象。幾十年來,“上海人”始終是一個能引發(fā)爭論的話題。如今,這一話題再次引發(fā)爭論。昨天下午,在“2010上海世博與上海人新形象傳播研討會”上,因“流氓外教事件”而名聲大噪的上海社科院心理學教授張結海,發(fā)布了“上海人形象實證研究”結果——《上海人“變”了》。結果表明,那些貼在上海人身上的標簽其實是誤讀。
張結海表示,關于上海人形象的種種說法只是一些作家,如魯迅、余秋雨、龍應臺等文人的個人觀察,從來沒有得到過系統(tǒng)的實證研究的檢驗。那么,對上海人貼上這些標簽真的對嗎?
經(jīng)濟決策夫妻雙方定
“上海人形象實證研究”顯示:與全國夫權家庭比重仍偏高(以夫為主和以妻為主的家庭分別為40%和21%)的現(xiàn)狀相比,上海女性的相對家庭地位較高些(以夫為主和以妻為主的家庭分別占20%和27%)。盡管妻子主管家庭日常開支的比重明顯高于丈夫(41%對16%),但主要經(jīng)濟決策大多由雙方共同商議決定,且丈夫承認自己個人花費更多的是妻子的近3倍。82.5%的上海人認同上海是內(nèi)地最好的城市;認同這一點的外地人只有將近一半(40.5%)。64.4%的上海人認同上海人是素質(zhì)最好的;認同這一點的外地人比例為28.5%。從國際視野重新看上海男人形象,上海男人的某些特質(zhì)是最符合世界潮流的,比如上海男人把他們的妻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同時他們會把很多時間貢獻給家庭生活。
張結海說:“經(jīng)過2003年和2008年兩次上海人與外地人的對比調(diào)查,從人格特質(zhì)、夫妻關系、上海人的優(yōu)越感、上海人與外地人的關系、外地人的直接感受等方面來看,研究結果從總體上推翻了圍繞在上海人身上的種種負面?zhèn)髡f。
中國應立法反歧視
雖然上海人“變”了,但上海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卻幾乎沒什么改變,“上海人”刻板印象變化緩慢。張結海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四點:首先,無論是電視、報紙還是雜志、網(wǎng)絡,上海缺乏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強勢媒體。他認為,正如改善中國人的形象不可能依賴外國媒體一樣,改善上海人形象不可能依賴外地媒體;其次,影視作品不斷強化上海的“刻板”印象。以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潛伏》為例,里面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行動隊隊長馬奎的太太是上海人,有一次她請眾太太吃點心,余則成說,上海點心是好吃啊。站長太太說,她請我們吃的是發(fā)霉的點心。不僅如此,就連上海人自己拍攝的電視劇同樣不注意這個問題,比如一部名叫《婆婆媳婦和小姑》,里面的故事基本不出弄堂門;第三,上海缺乏在全國有影響的精英人物;第四,上海缺少有針對性的改善行動。為了有針對性地改善上海人的形象,張結海透露:“下一步,我們還將進行‘新克勒’(即新上海人)代言人的評選活動!
張結海表示,對于上海人的誤讀,是一種偏見和歧視,而這種歧視普遍存在,并不僅僅只針對上海人。為此,他呼吁:中國應該立法反歧視。
(記者 吳紅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