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師”
日前,兩位大師級人文學者走了。
第一位是季羨林先生,當今最享盛譽的學者,央視新聞中午即報。另一位就是任繼愈老先生,同樣德高學昭的泰斗。
任先生先去,凌晨四點半,終年九十三歲。季先生隨后,上午九點,終年九十八歲。都是已過鮐背之年,接近期頤之歲,算得白喜了。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九十叫作“鮐(音臺)背”,百歲叫作“期頤”。他們正好在這中間。
同一天離去的兩位泰斗,居然還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兩位都是山東人,都是北大教授。學問也多有交叉。季先生是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做過北大副校長。任先生是歷史學家、哲學家、宗教學家,做過國家圖書館館長。從人文學科看,文史哲三大家,他們至少都居其二。當然兩人都寫得很好的散文,文自然也不在話下。
二老生前也交好,暮年還常常出席同一活動,世紀之交好像還一道去過臺灣。不知二老結(jié)伴到了上三界,是否還會切磋學問?
由這兩位真正的大師,想到近幾年不斷冒出的自封大師,總有點心下惶然。前些時候盛極一時的文懷沙的“大師門”,弄得沸沸揚揚,但終究不了了之,據(jù)說“大師”蟄伏了一段時間,又出來活動了,繼續(xù)做各種模棱兩可的報告,繼續(xù)講詞不達意的話。上海還有高校公然掛出“某某大師工作室”的招牌,像廠慶店慶一樣地搞儀式,“大師”親自去掀開紅蓋頭揭幕,弄得非常搞笑。但時至今日,有多少人承認這種“大師”了?除了引來更多質(zhì)疑和白眼外,似乎沒見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崇。
實際上,今天的“大師崇拜”,說穿了還是文人內(nèi)心的不自信。誰都明白,大師不是靠封的,是學術(shù)造詣和學界口碑的匯集,所謂水到渠成。孔子就從來沒自封過大師,反而清楚地知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死后,孔子成了大師,而且是“至圣先師”。這是他老人家生前想不到的。其他大師無不如此,幾乎沒有看到真正的大師是自我加冕的。自我加冕的“大師”,總是害怕夜長夢多,趁著自己還有點活動能力,趕緊先把“商標”搶注到手,顯得相當?shù)暮戏ǎ麄円詾椤按髱煛睍图墑e、職稱一樣可以固化,以為世界上本沒有大師,叫的多了也便成了大師。
考察一下大師的成長,可以看出,大多沒有一個好環(huán)境,恰恰是寂寞、孤獨地做學問做出來的。基本上看不到靠天天做報告做成大師的。在一個浮躁的年代,耐住寂寞的人是越來越少了,生活在聚光燈下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所以,大師的貶值也便成為無奈的必然。
隨著季羨林、任繼愈這樣的大師離去,目前除了饒宗頤等幾位大師碩果僅存。再過幾年,大師時代即將跟他們一道遠去。
那些自封的“大師”,到底是不能充數(shù)的。
(胡野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