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后,“南澳Ⅰ號”搶救性水下考古發(fā)掘重新啟動。短短3個月內(nèi),將有上萬件古瓷器打撈出水,專家認為,“南澳Ⅰ號”的考古價值絲毫不遜于此前出水的“南海Ⅰ號”。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的2010年“一號工程”
4月7日,八級大風將汕頭市南澳縣東南海域攪擾得頗不寧靜。曾經(jīng)承擔“南海Ⅰ號”探摸任務(wù)的廣州打撈局打撈船“南天順”號在6日順利抵達指定位置后,就密切留意著“南澳Ⅰ號”古沉船位置的海風海況,廣東水下考古隊及各路考古大軍也紛紛向2海里外的云澳鎮(zhèn)集結(jié)。
時隔半年,“南澳Ⅰ號”搶救性水下考古發(fā)掘重新啟動,在水下靜靜等待了400多年的古船即將撩開神秘的面紗。
明萬歷年間,一艘滿載著粵東或者閩南及江西一帶民窯瓷器的商船,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行至南澳島附近海域時,遇風暴沉沒于南澳島東南烏嶼與半潮礁之間27米深海底,這就是今天的“南澳Ⅰ號”。
廣東水下考古隊領(lǐng)隊崔勇表示,目前水下考古隊已經(jīng)做好一切準備,只等天氣許可,他們將立即開展“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發(fā)掘工作。就在不久前,“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發(fā)掘被國家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列為2010年“一號工程”。
崔勇介紹說,去年“南澳Ⅰ號”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因為遭受季風、臺風的雙重影響被迫中斷。這次,他們將利用4、5、6月三個月的水下考古黃金時間,趕在臺風來到之前完成對“南澳Ⅰ號”水下探摸和文物打撈工作。
采取船體和文物分開打撈的方式
按國家文物局批準的方案,“南澳Ⅰ號”的考古發(fā)掘工作不同于陽江“南海Ⅰ號”的整體打撈發(fā)掘方式,而選擇直接在海底的考古現(xiàn)場,對古船進行清理發(fā)掘。
汕頭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長辛國安介紹說,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水下考古大致三種方式:一是如“南海Ⅰ號”一樣實施整體打撈;二是如“南澳Ⅰ號”一樣實施船體和船載文物分開打撈;三是僅僅打撈船載文物,不打撈船體。
崔勇表示,本次“南澳Ⅰ號”的打撈活動,沒有打撈沉船的計劃,水下考古隊員將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完成對“南澳Ⅰ號”船載文物的清理打撈工作。
考古價值不遜于“南海Ⅰ號”
根據(jù)前期的考古探摸,“南澳Ⅰ號”上貨物散布范圍長約28米,寬約10米。據(jù)水下考古隊員介紹,由于400多年的海水侵蝕,“南澳Ⅰ號”古船的上層結(jié)構(gòu)已不存在,木船中部的隔艙裸露在海水中,里頭整摞排列的瓷器清晰可見,估計整船將有萬件以上瓷器出水。
而根據(jù)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專家的鑒定,已出水的近200件瓷器大部分都是明萬歷年間粵東或閩南及江西一帶的民窯青花瓷。
崔勇表示,“南澳Ⅰ號”是繼“南海Ⅰ號”出水后,古海上絲綢之路上又一重要的實物例證!澳习蘑裉枴鄙铣鏊奈奈锞敲窀G的瓷器,沒有官窯器皿,這些瓷器釉的厚度、胎的厚度,器形、器物,都能透露出中國古代遠洋貿(mào)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富信息。
考古學家認為,“南澳Ⅰ號”上所發(fā)現(xiàn)的青花瓷在國內(nèi)陸上考古鮮有大批量發(fā)現(xiàn),它們將帶給考古界許多信息。從這些方面講,“南澳Ⅰ號”的考古價值絲毫不遜于“南海Ⅰ號”。 (本報記者 李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