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幾米、幾十米直徑的土坑,卻莫名其妙地被扣上“天坑”的帽子;明明是不同成因的地陷,卻都和地震征兆扯上了邊。近日,我國各地屢現各種小型地陷,有網友戲稱為“天坑”。而地球的另一端似乎也不平靜,南美危地馬拉也出現了一個直徑30米的巨大“天坑”!疤炜印钡某霈F,是否是地震等災難的預兆?
“天坑”頻現,這樣的用語足以駭人。然而根據地質學定義,真正的“天坑”是指具有巨大容積,陡峭而圈閉的碳酸鹽巖層壁,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大“石頭坑”,其平均直徑與深度均在100米以上,有的達到數百米。它是一種特大型喀斯特地形。許多“天坑”在人類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
反觀近來國內頻現的“天坑”,直徑多為幾米或十幾米,極個別的幾十米,且多數出現在土質層中,屬于“土坑”,因此無論是性質還是規(guī)模,都與真正的“天坑”有著天壤之別。專家認為,確切地說,最近各地頻現的應該稱為地陷,或者說地表塌陷。
地陷頻現是否預示著地質構造出現了變化?它是否是地震的前兆?
有關專家指出,如果地陷與地震等構造運動有關,其分布應當有較強的方向性,而且應當與地震同時發(fā)生或在地震之后。而目前頻現的地陷分布零散,當地也沒有出現過地震,且從未有地震學家將地陷作為地震的前兆,更沒有證據表明塌陷是地震的前兆。
危地馬拉有關專家在談到當地出現的一個特大地陷時就表示,它與地質構造改變毫無關系,很可能是水流沖刷侵蝕所致。
從嚴格意義上說,和泥石流、山體滑坡一樣,地陷本身屬于一種典型的地質災害,自古以來有之。近日發(fā)生的多起地陷事故大多發(fā)生在人員稠密地區(qū)和交通干道上,所以引起不小反響。
從另一個看似不相干的方面講,現代社會資訊發(fā)達,人們知曉世界各地發(fā)生各類事情的速度很快,對有些信息也較過去更為敏感,而不科學的推測和猜想也會借助現代通信手段迅速傳播。
就地陷本身而言,其成因各不相同?梢哉f,除了地下水沖刷侵蝕等自然因素導致地表塌陷外,一些地陷的發(fā)生也確有人為因素。比如人類的生活和工程活動,高速公路長期負荷超標等,都有可能誘發(fā)和加劇地陷的產生。另外,長期超量抽取地下水,也會導致地陷發(fā)生。這些都在提醒人類:保護地球刻不容緩!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