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樣的作品對學生是健康的?《水滸傳》寫黑幫,《紅樓夢》玩早戀,《三國演義》搞暴力,《西游記》純空想…也許,除了那些設計的、編造的“英雄故事”,學生們也沒有什么可讀的東西了吧?
教授建議中學語文課本刪去朱自清《背影》一文引爭議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建議中學課本中刪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網上引發(fā)了激烈爭論。隨后丁啟陣發(fā)表了多篇文章以鞏固自己的觀點。丁啟陣稱,《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xiàn)。而近代文學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
我們希望大家多多加以探討,希望大家擁有質疑經典的精神。同時,我們也希望大家更進一步地討論——究竟什么樣的作品對學生是健康的?《水滸傳》寫黑幫,《紅樓夢》玩早戀,《三國演義》搞暴力,《西游記》純空想……也許,除了那些設計的、編造的“英雄故事”,學生們也沒有什么可讀的東西了吧?
思辨正方
經典也可以公開討論
對于許多人而言,教科書的神圣地位似不容侵犯。教科書上怎么寫的,老師就怎么教,作為學生的我們就只能怎么念,誰也不敢懷疑這些知識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一旦有人膽敢提出異議,要么被看成是對師德師威的挑戰(zhàn),輕則招致老師的嚴厲訓斥,重則被視之為對經典的褻瀆,或者被扣上嘩眾取寵的大帽子。
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些被選入教科書的文章,確有一定的突出意義,也教育了幾代人。但這種多少年來一成不變的意義,到底能否承載今天的知識傳播重任,并非不可以討論。況且,此一時,彼一時,世異時移,環(huán)境與社會均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作為知識傳播的教科書又豈能以一臉古板之態(tài),以拒絕接受新鮮事物的不變應對時代的萬變呢?
另一方面,真正的經典并不會因為有人質疑,就會變得黯淡無光,反倒有助于公眾更加清醒地認識經典意義所在,并正確對待文章中可能存有的某些瑕疵。也正是緣于對這種固有模式的盲目臣服,一些圍繞經典文章提出的應試問題,居然常常難倒高知群體。有必要指出的是,許多國家的教科書更具開放性,相互之間還存在競爭特征。正是因為對教科書的重視,關于教科書內容的爭議倒也司空見慣。
就近年來媒體披露的這些質疑事例來看,對錯與否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公眾敢于對權威發(fā)問。至少在眼下,敢于對權威發(fā)問是一種極為可貴的反思精神。如果缺乏反思尤其是對權威的批判性審視本能,我們就難免淪為灌輸式的讀書機器。(龍敏飛)
思辨反方
痞子化的精英墮落
我一向敬重學養(yǎng)深厚的專家學者,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知識修養(yǎng)和人格操守,是“社會和知識的良心”,可看到丁啟陣教授的發(fā)言,還是不禁有點生氣。如此無聊的話題,如此毫無新意的質疑,這些專家卻津津樂道、津津有味,甚至不惜打破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而為自己制造一個主觀的自以為是的標準去否定經典,這種“惡搞”是不是在借助轟動效應炒作自己呢?
知識精英作為社會道德、知識信仰的集大成者,他們身上閃爍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尚人格,如果他們淪落成了“為了出名不擇手段”的文化小丑操守者,養(yǎng)成了“娛樂嗅覺”,只看到名聲擴大、財源滾滾,胡亂叫囂,尊嚴、高貴的傳統(tǒng)文化流血流淚了,那正是傷心和痛楚的淚水。毫無疑問,這種痞子化、流氓化的“精英墮落”只能加劇文化的不良傾向。他們應該擔當?shù)木语L度已蛻變成了不擇手段的“學術之小”。
文化總有規(guī)則,社會總有秩序,知識精英畢竟不同于“文化草根”,比如三流明星借助一脫成名,知識精英如果也將自己打入“三流社會序列”,社會發(fā)展的健康方向、經濟導向以及敢于直言納諫的“士”的風采靠誰去推動?很顯然,就會造成知識責任的淡化、社會智慧的萎縮。消耗豐厚的國家經濟資源和學術資源,卻不能奉獻承擔“社會良心”,“通過出賣學術誠信和道義良知來完成知識與權力與金錢的結盟,完成自己的私人資本積累”,“精英們無法為大眾提供良知示范,也無法為社會提供高品位的文化產品。所以大眾文化的風靡,既是官方意識形態(tài)崩潰后的正,F(xiàn)象,也表征著知識界的無靈魂狀態(tài)的急遽普遍化——既是道義良知的匱乏,也是知識誠實的空白(學術腐敗的泛濫)”。怎么能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呢?(禾刀)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