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買房是否劃算,一般參考以下兩點:
一、存款利息有多高;
二、同類房子的租金有多高。
如果存款利息很低,房屋租金很高,買房當(dāng)然劃算;如果存款利息很高,房屋租金很低,買房就不如租房了。
比方說,您花100萬買套房子,存款年利是3%,租同樣一套房子每年要花5萬元,您買房就是一理性行為,因為把那100萬存進銀行,遠沒有買房取租更來錢。如果存款年利是5%,而同類房子一年的租金只有3萬元,花錢買房就不如存款取利了。存上100萬,光年利就有5萬元,您靠利息完全可以租一套更好的房子,還可以永遠住下去,不用擔(dān)心什么70年產(chǎn)權(quán)。
還可以簡化一下判斷過程,拿年租金除以購房款,得到的數(shù)據(jù)叫“租售比”,再拿租售比和利率比較:租售比小于利率,買房就不如租房;租售比大于利率,租房就不如買房;如果租售比等于利率,租房和買房就都是理性選擇。
目前五年期以上整存整取的利率是5.22%,扣除利息稅之后,還剩將近5%。今天購房者仍在暴漲的樓市中亂沖亂撞,說明租售比一直雄踞在5%以上才對。但事實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現(xiàn)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中心城區(qū)的租售比已經(jīng)下降到3%到4.44%之間,遠低于5%的合理水平了。考慮到絕大多數(shù)購房者都是通過按揭的方式買房,即使當(dāng)?shù)刈馐郾瘸^5%,買房也未必劃算,因為對貸款買房的朋友來說,租售比應(yīng)該超過貸款利率而不是存款利率。
但也不能武斷地下結(jié)論,說入市買房的朋友都吃了瘋藥。先賢講過,人除了是經(jīng)濟人,還是社會人。換成大白話,就是說人除了愛錢,還愛面子。比如我本人,早就明白怎么算租售比,也信死了中國樓市泡沫必破,但我寧可拋棄穩(wěn)定的存款年利和自由的租房生活,跑去讓人按在地上,每月揭一層皮,也得換一“有產(chǎn)者”的稱號,不然心里發(fā)虛:別人都有房,偏你沒房,算怎么回事兒?
突然想起成化八年(1472)的吳江來了,那年吳江出賃系官房舍(即國有房產(chǎn))16035間,收租7352兩,平均每間租金不到半兩銀子,如果買斷的話,每間售價則在8兩左右,租售比約為6%,而民間放貸至少能取9分利(也就是年利率9%),可見租售比小于利率,買房不如租房?墒钱(dāng)時買房的人前赴后繼,租房的人寥寥無幾,到弘治元年(1488),一萬多間系官房舍差不多賣完了。
宋朝有位葉夢得先生,置房買地從來不瞧租售比,“勿計厚值”,“能買則買之”。這種變態(tài)心理不只他有,我也有。從兩宋到現(xiàn)在,我們這些華夏子孫統(tǒng)統(tǒng)都有,這就叫有中國特色的置業(yè)主義。(李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