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陳先生本想和一些來北京找他玩的朋友一起辦幾張頤和園的公園月票,但當他拿著錢和身份證來到窗口時卻被告知,由于他戶口所在地不是北京,不予辦理。對方表示,該園的月票是為了優(yōu)惠北京市市民的,而且此舉也是為了杜絕小商販!斑@不是搞地方歧視嗎?”陳先生對此極為不理解。(5月5日《北京晨報》)
頤和園的做法,是北京市的統(tǒng)一要求嗎?記者隨后調查了包括天壇、景山、玉淵潭在內的京城多家公園,其中,天壇公園表示,外地戶口者持暫住證或街道開的證明,便可辦理月票;而在玉淵潭公園,游客無需持證,本市、外地游客一律可辦月票。北京市園林局的工作人員稱,對于北京市內公園月票辦理情況,各公園可根據本園情況自行規(guī)定,目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
“尚無統(tǒng)一標準”,意味著頤和園的做法,不是依據現有的國家戶籍管理制度設置的,而是自家選擇的一種管理標準。實際上,設置此標準的理由,站不住腳。首先,出于管理小商販的需要,便一刀切地拒絕所有外地人辦理月票,是典型的“懶政思維”,況且,憑什么認定小商販都是外地人呢?這種區(qū)別對待,已涉嫌歧視;其次,月票作為一種福利,是由國家財政保障的,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陳先生,當然在北京納稅,也當然有理由享受此福利;而且,頤和園不僅由地方財政支持,還有國家財政支持,那么,也就不應該只有北京人才能享受月票福利。
其實,與此類似的管理思維,絕非頤和園一例。在當下,以城鄉(xiāng)戶籍差異以及戶籍遷徙為主要內容的國家戶籍制度,正處于逐漸放松管制的改革中。然而,生活中,拿戶籍來區(qū)分人群的做法,卻在相當多領域中廣泛存在。如果說,以戶籍管理本身為內容的國家戶籍制度,需要不斷改革和推進的話,那么,拿戶籍作為區(qū)分人群標準的做法,更需要批評和警惕。
這種拿戶籍說事的思維,可稱之為“戶籍思維”———以戶籍作為評判人、區(qū)分人的標簽,凡事喜歡與戶籍掛鉤,比如,深圳出現“打擊某戶籍人口入室盜竊”標語,頤和園不為外地人辦理月票是為了“杜絕小商販”等等。無疑,在很多人思維中,入室盜竊者、小商販是可以與某戶籍人口畫等號的。為了管理的方便,他們干脆一刀切地把某戶籍人口排除在外,或只為某戶籍人口提供便利。這種盲目的為戶籍人口貼標簽的做法,已侵犯了人人平等的憲法精神。
在戶籍制度建立之初,是制度“推”著人走,制度的存在為人的內心劃上了樊籬;而當制度走到一定階段,戶籍劃分成為生活習慣之時,要回過頭改革戶籍制度,最大的敵人,不是制度本身,而在人心:只有徹底推翻人心靈世界中的“戶籍思維”,才能徹底為“戶籍社會”畫上句號。
在武俠小說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jié),兩個高手相遇,交手之前,會要求對方報上姓名以及所屬的門派,如果兩個門派有糾葛,那么,他們接下來的決斗就帶有了為門派而斗的“豪情”。這是古代“宗族社會”的體現,人們會以家族、門派,作為區(qū)別人的標準。而如今,那些動輒拿戶籍說事的人,他們的心靈,是不是正處在“戶籍社會”?如果我們承認平等、人權、自由、法治的基本理念,那么,我們的心靈就應該盡快走出“戶籍社會”,邁進“人本社會”———以平等之心看待所有人,祛除一切為人貼標簽的思維。
無法想象,圣?颂K佩里筆下的小王子,在去拜訪其他星球時,如果因自己的“球籍”而被人嘲笑和歧視,那將失去多少情致。
也許,目前徹底改革戶籍制度,還需要時間和管理智慧,但改變人們的“戶籍思維”,卻必須堅定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