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云南民族村一紋面的基諾族婦女。 中新社發(fā) 易勝武 攝
|
中新社昆明十月二十七日電 題:基諾人的三十年:中國最后一個被確定的少數民族
中新社記者 保旭
清晨的基諾山云霧繚繞,充滿了神秘色彩。一位七十四歲的基諾老人像往常一樣坐在基諾山寨的民居里,敲著他熟悉的“畢吐魯”樂器,歡迎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訪基諾山。
這位老人名叫沙車,是云南西雙版納基諾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曾多次代表基諾人到北京進行文化展演,也曾與云南知名的民族學家探討基諾文化。十月二十六日,記者隨團探訪了位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基諾鄉(xiāng),在細雨中的基諾山寨見到了這位老人。作為宣傳基諾文化的大使,他十分健談,也十分樂意接受媒體的采訪。他向記者描述了基諾鄉(xiāng)三十年的變遷,基諾人民的安居樂業(yè)。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關基諾族的漢文記載始于十八世紀;Z山因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漢族商人進入,推廣種茶制茶技術;Z人是一個直接由原始社會過渡到中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一九七九年被確定成為中國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當時的基諾族人口僅有七千余人。
基諾族沒有文字,很多歷史、文化都是通過祖祖輩輩口述相傳下來的。沙車老人作為經歷基諾族兩個社會形態(tài)的見證人,談到變化,臉上掛著喜悅。“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頂‘竹樓’,代替不結實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頂竹樓;茶葉、水果等商品不再用來交換物品,已經出售到外地;水庫、電站、拖拉機、家用電器在我們這里都有了。”
基諾族文化的發(fā)展也是讓沙車老人最為驕傲的事情。刺繡藝術和竹編工藝成為外來游客非常喜愛的手工品,口弦、“畢吐魯”、“七柯”、“塞吐”、硭和鈸等樂器所組成的民間音樂也受到外界的歡迎,并多次到中國各地展演,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故事和詩歌也為基諾人注入了神秘的色彩。
在基諾鄉(xiāng)有很多年輕人到外地大城市念書、打工去了。世俗觀念的變遷,在這一代基諾人身上顯現出來。紋身是基諾人的風俗,象征著男人的勇敢。年滿十四歲的沙姓小伙見到記者后略帶一點羞澀,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最為得意的紋身——一串不成文的英文單詞。他告訴記者,“姐姐已經嫁到外地去了,這是姐姐教給我的詞”。
據同行的一位導游介紹,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基諾鄉(xiāng)實行了多種經營的方針,以林為主,發(fā)展砂仁、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旅游業(yè)也在當地悄然興起,位于基諾鄉(xiāng)的基諾山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借助西雙版納的旅游發(fā)展優(yōu)勢,基諾山寨憑借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成為當地旅游的重要一站,平均每天都有近五百人前往基偌山寨觀光旅游。
記者沿著濕滑的竹板路走出基諾山寨,已是中午時分,這時天氣轉好,整個基諾山被陽光籠罩。在沙車老人一家的竹樓外,老人一家已經開始午餐,香草烤牛肉的香味飄散開來。記者不由得想起了沙車老人說過的話:“基諾人宗拜太陽,只要有太陽的地方,我們基諾人的生活就會越來越美好!(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