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舉國哀悼青海玉樹地震罹難同胞。傷逝之情,在每一平方公里上蔓延;13億國人,因巨災更感生命共同體的休戚共鳴。
在每一次的災難面前,我們痛惜生命的脆弱,也祈禱生命的堅強。倒下的,要再建起來,失散的,要再聚起來,錯過的,要去補起來。一直在進行的搶救與捐助,此時此刻的悲慟與眼淚,日益彰顯的生命尊嚴與國家責任,也全都是彌足可貴的沉淀,不止傳播留存在紙面上、聲音中、光電里,更會成為我們民族心理基因的一部分,相扶相攜,守望彼此。
痛定思痛,一片廢墟上的重建,將為這份生命的堅強寫下注解。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玉樹孤兒學校的黑板上,寫下十二個字:“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這是一份不離不棄、莫失莫忘的承諾。校園里,有知識,有真理,有孩子,有薪盡火傳百折不撓連綿不絕的教育與學習,這里原本就是人類生生不息而能走向強大的基地,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概莫能外。在一片廢墟之上,最先站立起來的,可以不是機關的大樓,可以不是工廠的廠房,可以不是市場的商鋪,甚至也可以不是安民的住所,必定要有堅固而溫暖的校舍;最先響起來的,必定要有朗朗的讀書聲,那是震后復蘇的開始和標志,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重建玉樹,是要在傷心地上再造新家園。昨日的種種不可追留,而從此的開始,則非有最務實的態(tài)度、最細致的心思、最耐心的堅持與最切實的責任感不可。關于玉樹的整體重建方案,媒體已略有報道:三年時間,完成主體,再有兩年,玉樹州首府將成為高原生態(tài)型旅游城市。
相信積累了重建汶川的經(jīng)驗,此次的玉樹再造應當可以步步為營。而無論是怎樣的時間安排,也無論是怎樣的定位,重建玉樹新家園,在鋼筋水泥的工程之外,尚有民眾心理的重建、社會安排的重建、家庭結構的重建等也是關鍵。國家的經(jīng)濟支持無需多論,社會力量也正善心蓬勃,只是災區(qū)群眾的處境,需有不圖表面只爭朝夕的努力,而重建的千頭萬緒,一一落地,又無不是具體利益的安排與分配。重建新家園的系統(tǒng)工程中,效率與公義的把握與保證,想必才是最能告慰死者、安撫災區(qū)同胞的重點。
在災區(qū)玉樹一地之外,也同樣有不可忽視的重建任務。前幾日,國產(chǎn)電影《唐山大地震》的預告片發(fā)布,短短兩分鐘的鏡頭,壓抑、悲愴而艱苦。有網(wǎng)友留言:“這一切讓人落淚,不僅僅因為唐山的那一場地震。”從錢鋼先生的報告文學,到今天的電影表述,國人對銘刻在民族身骨之上的苦難,有了越來越多的記憶與理解。
是的,不僅僅只有眾志成城、萬眾一心與不屈不撓,才值得表達與記錄,那些個體的無助、掙扎與漂泊,那些真正的脆弱、痛苦與絕望,那些因此而持續(xù)不斷的心靈余震與生活陰影,也是災難的細節(jié),也是我們的精神密碼,更是到達生命關懷的起點與路徑。
正如耶路撒冷有哭墻,猶太人可以在那里摩挲苦難的歷史。我們今天在每一場大災難之后,也設立了全國哀悼的時間,寄托哀思,鼓舞生命。而在這一天之后,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筆墨與形態(tài),去記錄、去記憶、去喚醒、去共鳴……即便是在多年之后無關周年的任何時間,一個人,可以獨自面對一本書,掩卷沉思,一群人,可以在同一塊銀幕下,潸然淚下。一個民族,必定因此更加命運與共、心靈相通、血肉相連,所以而更加堅強。這,也是一種重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