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7日電 臺灣《聯合報》27日刊出社論《看不懂蔡英文的“替代方案”》。社論說,政黨政治就是在野黨反對執(zhí)政黨,并提出替代方案。面對臺灣當前經濟困境,倘若蔡英文提出替代方案是“否定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這種論調豈有說服力?“經濟降溫/質疑出口”有何近利,又有何遠利?
文章摘編如下:
政黨政治就是在野黨反對執(zhí)政黨,并提出替代方案。蔡英文反對ECFA,提出替代方案;她正在研議的十年政綱,則更可視為政經路線全套足本的替代方案。
蔡英文為ECFA提出的替代方案是“由世界走向中國”,并主張“讓關稅特別高的產業(yè)到大陸投資”等。不過,若要“由世界走向中國”,首先要“讓世界走進臺灣”;倘不簽ECFA,如何增加“世界走進臺灣”的誘因?至于主張“讓關稅特別高的產業(yè)到大陸投資”,此一路徑更十足是蔡英文自己所反對的“由中國走向世界”。這樣的替代方案非僅自相矛盾,而且不啻是自尋死路。
跳開ECFA的個案,蔡英文的十年政綱也嘗試為整體經濟政策路線提出替代方案。她說,臺灣必須重新檢驗“經濟掛帥路線”;并質疑:“經濟發(fā)展造成了‘世代不正義’”,“經濟成長還是不是我們唯一的發(fā)展目標?”
此一觀點,她在雙英辯論時即已提出。她說:“過去幾十年臺灣經濟以出口為優(yōu)先,臺灣社會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例如‘國土’破碎、鄉(xiāng)土景觀破壞、城鄉(xiāng)差距過大、水旱災交織等代價。”
蔡英文的主張可待商榷。經濟成長雖然未必是唯一目標,卻是任何社會最重要的目標。因而,“經濟掛帥”這類政治語言并不足以推翻經濟成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何況,經濟發(fā)展可能破壞生態(tài),也可能形成財富重分配的問題;但經濟發(fā)展所產生的資源卻也是用以改善生態(tài),與利用租稅政策以平均財富的重要憑借。
再者,蔡英文只說,出口導向的經濟使臺灣社會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但是,憑她這一句話,卻抹煞不了幾占GDP70%的出口經貿,長期以來皆是臺灣安身立命的重要盤石。面對臺灣當前經濟困境,倘若蔡英文提出的替代方案竟是“否定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這種論調豈有說服力?
蔡英文的十年政綱尚未端出在“憲政”定位及“國家認同”上的方案;但她迄至目前所提的經濟替代方案顯然皆是以政治思考為主,亦即欲削足適履,以經濟方案配合政治方案。例如,她反對ECFA的主要理由是欲避免“東亞成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也欲避免“使美國弱化與邊緣化”。也許正因這樣的政治思考邏輯,使她認為“檢驗經濟掛帥路線/質疑出口導向經濟”,應當即可降低兩岸經貿依賴,進而擺脫“政治威脅”。
這是比“何不食肉糜”還要離奇的主張。也就是說,若以“為了降低兩岸經貿關系/所以要檢討經濟掛帥與出口導向”作為替代方案,非但不能以“經濟降溫”來解決政治問題,反而必將因“經濟失溫”而造成萬劫不復的災難。蔡英文真是智不及此,還是故作天真?
世局丕變,無論就近利及遠利言,臺灣皆應以經濟戰(zhàn)略支撐政治戰(zhàn)略。過去十余年,李、扁兩任政府完全無法抑制兩岸經貿關系的紅火發(fā)展,卻又嚴重挫傷了實現“亞太營運中心”的機遇;這無論就近利或遠利言,就經濟或政治言,對臺灣皆是難以彌償的損傷。
民進黨的路線是“以政治戰(zhàn)略扭曲經濟戰(zhàn)略”,因而才會出現這種“為降低兩岸關系/應檢驗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的替代方案,離奇至極。試問:蔡英文的“經濟降溫/質疑出口”,有何近利,又有何遠利?
蔡英文的十年政綱迄今仍在“外圍地帶”繞圈子;民眾不知她對“憲法”定位及“國家認同”的主軸路線,將提出什么方案?莫非要用“廢棄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來支撐其“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替代方案”?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