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10日電 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農(nóng)歷新年將屆,不少與華裔通婚的“異族”也熱烈過新年,認同中華文化。異族通婚的下一代最高興農(nóng)歷新年有紅包可拿。
能聽中文的大學(xué)生杜瑞豪(Matthew Dutton)坦言,很喜歡過農(nóng)歷新年。因為他是家中獨子,拿到的紅包往往比家里不止一個小孩的親戚子女多。他的母親、來自中國臺灣的傅家瑞與夫婿杜比爾(Bill Dutton)已結(jié)褵20多年。
傅家瑞指出,由于父母很傳統(tǒng),在美國仍堅持過農(nóng)歷新年,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的夫婿在耳濡目染下,早就認同這項文化。目前她的父母已去世,但夫婿過年仍會烤改良式紅豆年糕與親友分享,希望大家來年“步步高升”。
本周末除夕將一如父母在世時以包春卷、做珍珠丸過年,因為母親生前表示,炸得酥脆金黃的春卷就像“金條”,珍珠丸則代表諸事圓滿,都是吉祥食品。她與弟妹家庭則會互贈子女紅包,并聚會打麻將、守歲,大家都很期待春節(jié)來臨。
白人艾戴維(David Archer Ewert)兩年前迎娶養(yǎng)生食療專家王莉民的長女劉無雙后,也開始“婦唱夫隨”,在農(nóng)歷新年穿上傳統(tǒng)唐衫向“太公”(王莉民的父親)磕頭拜年。
王莉民指出,女兒一家定居北加州,很難謹守大年初二或初三回娘家傳統(tǒng),早于日前返回南加州娘家提前過年,同時慶祝太公生日。由于過年要給尚未結(jié)婚的晚輩紅包,還一堆人情債。
嫁給Maurice Schenk為妻的莊恒說,夫婿是猶太人,恪守猶太人傳統(tǒng),不吃豬肉,也不吃沒有鱗的海鮮,因此雖會參加娘家的新年聚會,但不敢輕易破戒。負責(zé)掌廚的母親為讓洋女婿能過個痛快的新年,干脆舍棄豬肉與沒有魚鱗的海鮮作食材。
但娘家年菜至少有十道,代表十全十美。除傳統(tǒng)的雞、鴨、魚、肉,并有祖籍為福州的母親的家鄉(xiāng)菜,如芋頭年糕、燕丸湯等。母親也一定會煮一道芹菜炒豆干加大蒜,希望他們來年更勤奮、更會算術(shù)。
來自中國臺灣的白人媳婦賴玲瑤一如往年,將與同樣是與異族通婚的華人好友共慶新年。她指出,大家都會各自帶菜(potluck),其中不乏傳統(tǒng)年菜,如自制蘿卜糕、佛跳墻等,也會準備內(nèi)裝一元或五毛的紅包,互相交換,營造喜氣。
賴玲瑤說,其實吃還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讓一雙子女了解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 (王善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