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倫敦二月十二日電 (記者 李鵬)“外國人不認識漢字,能欣賞書法藝術嗎?” 旅英書法家趙翼舟不知道被同胞問過多少次這個問題。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不能免俗地很好奇:在這遠離中國的異鄉(xiāng),如何從事書法這門“最最中國”的藝術?
趙手執(zhí)酒杯,哈哈一笑:不懂中文的西方人更懂我的書法,正是在英國成就了我自己對書法和藝術的認同。
的確,趙翼舟的作品被包括英國女王在內的上流社會收藏,英國主流媒體上也屢屢出現他的名字;本月七日和十日的《泰晤士報》上有他整版報道和作品介紹,稱他是英國“第一位的當代中國書法家”。
且聽他娓娓道來:“對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來說,書法關閉了文意的大門,阻礙了閱讀的時空秩序,線條、色塊、形體、框架等書法‘形體’自我宣言的意義因此被放大,而這恰恰回到了書法藝術的本體!
很玄?以中國人的視角看來,趙翼舟的作品是對書法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比如他不拘泥于方塊字本身的禁錮,將背景、色彩甚至繪畫等更多元素加入到書法作品中。
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與中西文化的距離感中,趙翼舟在探索書法這門古老的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一種可以“講國際語言”的書法形象。
趙翼舟自幼酷愛書法,但鉆之愈久,愈覺其深。臨摹古人和名家作品,他坦言,當一開始理解的寫字成為書法,就發(fā)現書法深不可測,更覺得創(chuàng)新之難。跟老師學書法,趙有疑問,為什么要從楷書學起?他的理由很簡單,古人一開始寫字并不是從楷書開始的——楷書東漢末年才出現。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書法一直行走在實用性和藝術性之間,在字形和文意之間抒發(fā)作者的法度與情趣。趙翼舟說,隨著電腦的出現,書法出現了“實用性斷奶”,在筆已基本不用的情況下,書法藝術因此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他看來,與其它藝術一樣,書法也有其時代精神,隸書、行書、草書及各種名家之體,皆是不同時代精神的體現,那么,當代書法的時代精神到底什么?
經歷了十余年的海外“流浪生活”,趙翼舟自稱站在中新文化門檻上,“不東不西,不里不外”。“門檻上的”趙翼舟在二鍋頭和西方哲學中尋找答案,作品根植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又浸淫于在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凸現出突破傳統(tǒng)書法窠臼的現代思考與審視。
他認為,應該讓作品內在“裸的體語”說話,而不是將文字的意義強加在書法形象上。他說:“西方人不懂漢字,不至于迷失在字詞中,他們因此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正好歪打正著地享受了書法的整體美,而這正是他們更能接受我書法的原因!
比如,他寫的“當代世人五癥候:懼”,每個西方人都能從中看到恐懼,而許多中國人則驚訝于他對文字的大膽變形。又比如,他最新完成的系列作品“四十頭哲學家的驢”——同一漢字“驢”在他的筆下意趣迥然,成為四十個中外哲學家形象和思想的代言。
不管你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有一點感受是共同的,趙翼舟的作品特立獨行。他以更寬闊的視野將書法這門古老的東方藝術,與西方哲學對視、對話和對接,或許正如英國巴斯的東方文化博物館近日為他舉辦作品展的題目所言,他在有形中“圍獵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