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四月五日電 題:迢迢祭陵路 拳拳赤子心
中新社記者 冽瑋 李迪
“水有源,樹有根”�!皩じ雷妗笔茄S子孫固有的文化情結(jié)。連續(xù)六年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活動的澳大利亞陜西海外聯(lián)誼會副會長張俊明說,他的爺爺從小就告訴他,你的根在中國,在一個叫做“黃帝陵”的橋山之巔,那是所有華夏子孫的源脈。你一定要去尋根祭祖。
于是,從二00二年起,張俊明不辭勞苦,萬里迢迢,輾轉(zhuǎn)趕來陜西參加一年一度的公祭典禮。即使在二00三年,非典肆虐,澳大利亞政府出面告戒其國民不要去中國的時候,他仍然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組團而行。當年,他所率領(lǐng)的祭祖團,成為清明公祭黃帝典禮上唯一的海外僑胞代表團。
他告訴記者,海外游子常思祖,離枝落葉盼歸根。有個二十多歲的澳大利亞華裔女孩,名叫謝明莉。去年來祭祖后,有感于“千流同源,萬脈歸宗”的盛況,今年特意再度拜祭。為的是欣逢盛世,祈祝黃帝盛德如祥云化雨,福佑華夏子孫。
有著這樣想法的海內(nèi)外華人,不在少數(shù)。
據(jù)了解,今年,參加公祭軒轅黃帝活動的各界人士約一萬人,比去年多一倍,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達到兩千人,其中臺灣同胞明顯增多,有三百多人。統(tǒng)計資料顯示,自一九九二年以來,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為整修和保護黃帝陵捐贈一點二億多元人民幣。前往黃帝陵祭祖和觀光者由整修前的每年幾萬人次上升至近年來五、六十萬人次。許多人通過黃帝祭祖活動,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加深了認同感。在談到祭拜黃帝陵時由衷的動情,更印證了一句老話“血濃于水”。
來自臺灣的胡志直老人身板筆挺,行步生風,走在人頭攢動的公祭黃帝陵的潮流中,透出一股勃勃的英氣。他驕傲地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二次來拜謁黃帝陵,憑著八十五歲的高齡,足以讓他在丁亥年清明祭祖的人群中充當一回“老大”了。
沐浴著和煦的春風,出生于香港的陸詠儀女士一身玫瑰紅唐裝,如花綻放。在陜西省海外聯(lián)誼會組織的“炎黃子孫林”種植活動上,她無疑是祭祖者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當?shù)弥鶚蛏剑瑑H上千年的柏樹就有六千多棵,她驚奇不已,伸出纖纖素手欲去摟抱,一位當?shù)厝诵Φ�,這個不算什么,在軒轅廟,有一棵黃帝手植柏,樹齡五千余年、樹高十九米,七個人也摟不過來。當?shù)厝苏f是,七摟八揸半,疙里疙瘩不上算。
許多海外僑胞稱,此次能夠親臨黃帝陵公祭現(xiàn)場,感受到的不僅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更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濃郁底蘊,使他們以身為炎黃子孫而自豪。他們用“舍不得停箸、舍不得休息、舍不得離開”,“每天都要用晚上休息的時間來沉淀一天的收獲”等來形容期間的感受。臺灣的胡志直先生還為大家贈送了自己的書法作品“黃帝始烹轂,為粥五千年”,以表達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