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名:李小龍
原名:李振藩
英文:Bruce Lee
藉貫:中國廣東順德
出生日期:1940、11、27
死亡日期:1973、7、20
身高:1.71米
體重:140磅
嗜好:閱讀、練武
害怕的東西:水
李小龍,一個與中國功夫同義的名字。他死時年僅32歲,早逝使他的一生成為傳奇。李小龍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謎、一個不斷被人傳頌著的不可摧毀的豐碑和偶像,只記得他是一個武打明星,是一個長得很精瘦的人。但直到今天,他還活在人們心中。李小龍的電影現(xiàn)在依然賣得很好,關于他的網站越來越多。李小龍何以在逝世30年后,在全球仍擁有數(shù)百萬的崇拜者?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李小龍在銀幕上塑造了熱情、善良、勇敢、不畏強暴的中國人形象,他的英雄氣概使全世界為之折服吧。
喜愛李小龍的N個理由
1、民族氣節(jié)
李小龍的功夫,洗脫了60年代世界各國對中國“東亞病夫”的形象。李小龍的功夫并非暴力,而是“我武維揚”的精神。李小龍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這個時代,你可以看到即便是被李小龍在電影中不斷嘲弄的日本人也心服口服,將其奉為“武之圣者”。
2、不敗精神
李小龍告訴人們,無論資質如何,人人經過奮斗都可以成功!拔沂且粋中國人!我為了替中國武術爭一口氣!”他的夙愿終于實現(xiàn),而由之引發(fā)的全球功夫熱潮至今不退。李小龍的影片正如他的名言:“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3、個人魅力
人們喜愛李小龍源于他的個人魅力,由于技術等方面的緣故,李小龍的電影大部分是相當粗糙的,但李小龍的表現(xiàn)仍然魅力四射。生命可以死去,形象卻是不朽的。電影形象只是李小龍個人魅力的一部分,李小龍是多才多藝的,他的詩、畫、舞、哲學思想都令專業(yè)人士所佩服;他的截拳道理論對人們的啟發(fā)絕不止于武術一道,所以他的崇拜者來自各種不同的職業(yè)。在功夫電影方面,李小龍是一位偉大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在其他很多方面甚至是后無來者的。
4、經典功夫
李三腳 李小龍腿法出眾,人稱“李三腳”。他三次轉身踢腳,每一次轉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那一條腿能夠踢到一半然后決定該向高處或低處出擊,快如閃電,對方如果不是精于騰挪閃躲的話,實在不易招架。在《唐山大兄》中,就有李小龍與6名歹徒搏斗的精彩鏡頭,可以看到李小龍連環(huán)三腿的威力!
雙截棍 李小龍除了精通中國武術,還是一名用棍專家,生活中也常攜帶雙截棍防身。在好萊塢劇集《青蜂俠》中,李小龍首次使用了雙截棍。他在《精武門》中的表演讓當時的香港觀眾見識了精湛的雙截棍術。到了拍《猛龍過江》的時候,李小龍手中的雙截棍變成了兩對,表演難度極大,更是令人眼花繚亂。李小龍遺作《死亡游戲》中他與菲律賓高手比試雙截棍是全劇的精華所在:李小龍與伊魯山度使用的是相同的器械,不同的打法,高水平的棍法讓觀眾目不暇接。
寸拳 李小龍的無敵寸拳,是從中國傳統(tǒng)詠春拳的“寸勁拳”演變改造而來,是截拳道特別高級的殺手锏技藝。李小龍的“寸拳”所擊出的“寸勁”可將一名體重超過45公斤的人擊出相當一段距離。李小龍與羅高拔的那場比武,李小龍連續(xù)3次在同一角度以“寸拳”將對手打倒。在被對手抓住一只腳后,又用不可思議的空翻將其再次踢倒,這一經典動作被后人多次模仿。
5、為人鋪路
成龍和李連杰在好萊塢的發(fā)展是走在李小龍為他們鋪好的道路上,李小龍在好萊塢是英雄的象征。成龍說當他剛出道時,李小龍對他的影響很大,以至于他要創(chuàng)造一種和李小龍不同的風格,于是有了成龍式的喜劇功夫片風格。
李小龍是一個不朽的名字,即使再過30年我們仍然為他驕傲。
李小龍主要作品:
-《唐山大兄》:片中李小龍迅猛犀利的三腳回旋連環(huán)踢、凌空飛腳以及高亢的嘯叫等極具個性魅力的武打噱頭令觀眾如癡如醉,從此掀起了功夫片的熱潮。
-《精武門》:講述了創(chuàng)辦精武門的民族英雄霍元甲的高徒陳真為師父報仇雪恨的故事。李小龍盡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輔助工具,也不用替身出演危險鏡頭。而且影片突破了狹隘的復仇主題,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
-《猛龍過江》:李小龍在片中飾演一個來自香港鄉(xiāng)下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意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的女老板鏟除當?shù)貝喊。李小龍將高潮的打斗部分安排到古羅馬競技場,《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在歐洲取景的影片。
-《龍爭虎斗》:該片是李小龍?zhí)幱谌r期的功夫片巔峰之作,是李小龍影片中打斗場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至今票房累計早已以億計,成為李小龍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
-《死亡游戲》:影片講述一位絕頂高手,為了奪得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獨闖七層寶塔,經過殊死搏斗后終于到達塔頂,卻大失所望。藏寶匣里沒有稀世珍寶,只有一張紙,寫著一句古老的偈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薄端劳鲇螒颉愤@個帶有“不吉利”片名的影片成了李小龍的未竟遺作。
來源:生活時報 作者: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