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24日 星期二
站內(nèi)檢索
頻 道: 首 頁 | 新 聞 | 國 際 | 財 經(jīng) | 體 育 | 文 娛 | 臺 灣 | 華 人 | 科 教 | 圖 片 | 時 尚
  中新百貨 | 短 信 | 專 稿 | 出 版 | 供 稿 | 產(chǎn) 經(jīng) 資 訊 | 廣 告 服 務(wù) | 視 頻 | 心路網(wǎng)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滾動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女作家王安憶:寫作幫我度了煩躁的日子

2004年02月24日 14:31

  “海峽兩岸文藝青年營”的頭場講座,王安憶在近2小時的演講和答記者、學(xué)生問中,用小說化的語言,為我們構(gòu)筑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有她從小生活著的弄堂、插隊落戶的安徽、還有她十分喜愛的香港、有她現(xiàn)在生活著的地方……

  她說,上海是塊不容易讓人沉淪的地方,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上海人總能興致勃勃地生活下去;她說,身在上海一定要有點物欲,才不至于虛無;她說,上海老早的資產(chǎn)者都是勤儉起家的,不像現(xiàn)在這么揮霍;她說,上海的中產(chǎn)階級還來不及長大……

  面對文藝青年們多少有些大而無當?shù)奶釂枺醢矐浀幕卮痫@得瑣碎具體,而這看似東拉西扯的敘述里有她對世俗生活的看法。難怪臺灣作家廖玉慧說,只要把安憶的說話記錄下來,就是活生生的小說。

  我們的國際化進了咖啡店

  現(xiàn)在的上海變得很奇怪,從歷史來看,上海一直不缺乏外國人,我小時候弄堂口教外語的白俄,鄰居家的先生會去外國人家里烤面包,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外國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日常化,但是現(xiàn)在,我們的國際化走到了咖啡店里去了,街面上那么多的咖啡館,那是一個舞臺,我們的國際化都在一個舞臺上進行著,我不曉得里面有多少真實的成分?

  香港充滿生機與愛情相似

  在香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坐雙層的電車,我看著居民樓外面巨大的招牌。我很想看到那個招牌后的世界,那是小民的生活。意識里,它和淮海路的生活(小時候的居所)十分相似。在香港,我就想要寫一個故事,寫什么我不清楚,但是隱隱約約覺得一定和愛情有關(guān)。我覺得香港充滿了過客,街道上充滿邂逅,但又十分扎實,充滿生機,這一切都和愛情十分相似的,我覺得每個人都在這個地方獲取利益,但是沒有人說“我愛她”,這似乎是《香港的情與愛》最初的來歷。

  我喜歡用眼睛看生活細節(jié)

  細節(jié)是小說最重要的東西,沒有具體的細節(jié)可以說不成小說。我對于采訪并不是一定要靠問,問個明白才算,我喜歡用眼睛看,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戲劇性的細節(jié)。

  在我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周圍一下子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很多公寓樓盤。里面住著新興的中產(chǎn)階級,所謂的年輕白領(lǐng)。我覺得我們的中產(chǎn)階級還來不及長大。我們的中產(chǎn)階級喜歡標新立異,喜歡感覺,但是他們的生活卻十分格式化,單調(diào)得很,一模一樣的住宅樓、一談裝修就是把所有的管道包在里面,豪華的廚房等等,包括他們喜歡的新天地。我常常疑惑新天地干嘛要包裝成這樣?我們的生活被隱藏起來了,一切好像從天而降。

  寫作幫我度過了煩躁日子

  是寫作幫我走過這些年的。前些時候過完了年,亂哄哄的日子過去了,我又能坐在桌前寫作的時候,我感到很開心,寫作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純粹。寫作對我來說,就像一個藏身之地,一拿起筆就使我如此平靜,現(xiàn)在回頭想想,好些個心情煩躁的日子都是寫作幫我度過的。

  來源:上海文匯報、記者:陳熙涵

 
編輯:金秋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guān)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wù)】-廣告服務(wù)-【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