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文/黃步紅
更多的科學家認為,氣候突變,或者是下一個小冰期的出現(xiàn)是可能的,只是不會如影片中一樣猛烈而已
似乎還從來沒有一部影片能夠像《后天》一樣,在科學界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世界著名的《發(fā)現(xiàn)》(Discover)雜志的封面文章以《新的冰期:后天?》為標題,對這一話題進行了討論。
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和正在發(fā)生的一些事實證明,《后天》故事中的情節(jié)并非完全出于虛構:氣候突變、冰期的來臨在千百年甚至更短時間之后完全可能發(fā)生,只是程度未必如影片中描述的一般猛烈。
科學界的爭議,大多只是針對下一次冰期或小冰期來臨的時間和強度,并不否認其可能性。
小冰期何時再度降臨?
從1300年到1850年,歐洲和北美洲經(jīng)歷了一個小冰期在歷史上被稱為“蒙德極小期”。
16世紀的荷蘭畫家老勃魯格爾(Pieter Brueghel)的畫作中再現(xiàn)了當時歐洲的一些冬季景象,其中一幅作于1565年的名作《雪地上的獵人》,畫面上是迎面而來濃烈的寒冷的氣息,目前氣候溫和的歐洲,在當時就和寒冷的拉普蘭地區(qū)一般寒冷。
而伊曼魯(Emanuel Gottlieb Leutze)繪于1851年的名畫《喬治·華盛頓穿越特拉華》則講述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時刻:1776年12月26日晚上,喬治·華盛頓率兵渡過飄著浮冰的特拉華河,向駐扎在特倫頓的英軍發(fā)起突然襲擊。畫中的士兵們邊推著冰邊劃船。
天文學家認為,“蒙德極小期”的出現(xiàn)是因為當時太陽的“沉默”而引起的:那一段時間,太陽的輻射強度減弱了約1%。
這種情況后來再也沒有在歐洲和北美出現(xiàn)過。但現(xiàn)在分析資料卻顯示,這樣的嚴寒還可能再次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由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地球已經(jīng)快進入下一個小冰期或者下一個嚴寒期。
但是沒有人預言短時間內會出現(xiàn)1.2萬年前那樣的氣溫極其惡劣的冰期,因為大冰期的出現(xiàn)有相當長的、較為穩(wěn)定的周期?茖W家認為,在下一個即將出現(xiàn)的小冰期內,美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平均溫度將大概降低華氏5度接近攝氏3度,而歐洲北部、東北部,亞洲北部地區(qū)的溫度將下降華氏10度。
“這樣的情形或許在10年內就會發(fā)生,”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Terrence Joyce如是說,“而一旦發(fā)生,它可能會持續(xù)上百年。”
溫鹽環(huán)流受阻導致小冰期
Joyce解釋了全球變暖如何引起下一個小冰期。
過去30年以來,北大西洋的海水咸度不斷降低——大量淡水流入其中,和海水混合在一塊,流入其間的淡水相當于10英尺深、大西洋海面那么大的體積。沒有人肯定這些淡水來自何方,但是一個最基本的推測認為它來自北極冰川——由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冰川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能,進而加速融化。
這樣的變化會攪亂北部灣流(Gulf Stream)的流向。通常,灣流攜帶來自熱帶的熱量,沿著美國和加拿大的東部海岸蜿蜒而流。它在向北流去過程中,不斷向空氣中釋放熱量。向空氣中釋放完熱量后,海水溫度降低,密度升高,水體在北大西洋下沉,這樣的過程被稱為溫鹽環(huán)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但是,由于北大西洋容納了大量的淡水,它的密度比較小,這使得來自灣流的水流下沉得不夠充分。北大西洋的淡水覆蓋在洋面的上層,好似一張巨大的毛毯,影響了溫鹽環(huán)流的進程。
這最終會使來自灣流的水流轉向,甚至進一步使整個體系的循環(huán)停止——這樣,洋流就無法將熱帶的熱量帶到中高緯度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溫度因而急劇下降,從而引發(fā)小冰期的到來。而且,這個過程的發(fā)生可能會很快。
降溫究竟有多可怕
Terrence Joyce在4月寫給《紐約時報》的一封信中提到:“如果出現(xiàn)比1936年和1978年美國東北部的兩次寒冬還要寒冷得多的嚴冬,你將怎么應對?”
氣溫如果持續(xù)下降5~10華氏度,會給生態(tài)界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還會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一篇2002年刊出的、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題為《氣候突變:不可避免的震驚》的論文中提出,氣候突變(科學家所指的氣候突變是指在數(shù)十年內發(fā)生的氣候劇烈變化)單是給農業(yè)造成的損失就可達1000億~2500億美元,而同時給生態(tài)界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氣候突變帶來的影響包括:大片森林的消失,住房開支的增長,農作物品種的縮小,物種的急劇消失。
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道理很簡單:一場迅速的氣候變化比緩慢的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性自然要強烈得多。在上一次寒冷期,人們通常向南方遷徙。但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這樣的做法在現(xiàn)代已不可取!安贿^,嚴冬將給依靠土地生活的人們更大的打擊,無能為力的人們也許將面臨再次遷徙。”這份報告中提到。
另一種看法
不過,哥倫比亞大學的Richard Seager認為,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氣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篇名為《灣流是否導致了歐洲的暖冬?》的文章中,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點。
“即使大西洋是靜止不動的,強勁的西風也能夠將大量的熱量吹向歐洲大陸。由此,英國的熱量有1/10來自美國!痹赟eager的觀點中,他更加支持暖冬繼續(xù)的觀點,而不是小冰期會出現(xiàn)的觀點。
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另一組科學家也以一篇《全球變暖與下一個冰川時代》文章闡述同樣的觀點:人類活動引發(fā)的全球變暖不會導致新的冰川時代的降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會造成不允許冰川形成和生長的夏季溫度。
但Seager等人的觀點還只是小部分科學家的意見。在其他模式中,氣候科學家廣泛地討論著地球氣候冷暖的問題。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灣流是北大西洋沿岸地區(qū)的熱量的主要來源。
“我們不知道溫鹽環(huán)流究竟是否會停止,”Ruth Curry說到,“但是我們應該對此有所準備和計劃。”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也開始著手構建測量正在發(fā)生的海水環(huán)流的變化,以此來進一步了解其對于氣候的影響。
氣候科學是非常復雜的,因為它要求搜集大量的數(shù)據(jù)。單是在大西洋,就有450個飄浮傳感器用于記錄溫度和海水鹽度的變化,而且這還很不充分,不能很好地全面地捕捉信息。在準確做出預測之前,他們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