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求是雜志社所有。未經求是雜志社允許,其他媒體不得轉載。)
治國興偉業(yè) 統(tǒng)軍開新篇
——深切緬懷敬愛的小平同志
遲浩田
1977年11月初,我剛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即和時任軍委秘書長的羅瑞卿等同志一起,向身兼總參謀長的鄧小平同志匯報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小平同志。他親切地鼓勵我說:“我就是要選個年輕人,給我們這些老家伙當‘替死鬼’。你要大膽地工作,不要有畏難情緒,天塌不下來!彼指著高個頭的羅瑞卿同志,幽默地說:“天就是塌下來,有‘羅長子’頂著!比绱颂孤实恼勗挘钗医K生難忘!在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緬懷他為建立新中國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下的豐功偉績,回想長期在他領導下工作、聆聽他諄諄教誨的一幕幕場景,心底里涌動著無限的感念和崇敬之情。
領航破堅冰
1977年7月,在全國人民的翹首企盼中,小平同志再次復出。當時,“文革”延續(xù)下來的“左”傾思潮仍困擾著全黨,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小平同志頂著政治風險,旗幟鮮明地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首先推動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他曾直率地給我們交底說,如果按照“兩個凡是”的標準,我就別出來工作了,什么事都干不成。他提出,應當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體系。這一重要論斷,撥開了籠罩在思想理論界的重重迷霧,在黨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要求恢復實事求是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呼聲越來越高。
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發(fā)表后,黨內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在此關鍵時刻,小平同志最早站出來明確表示支持這場討論。他啟發(fā)我們說,你們要聯系實際想一想,大家經常講,理論是行動的指南,這是不夠的,還得強化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意識。6月2日,小平同志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深刻地闡述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基本觀點,尖銳地批駁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號召要“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我在會場上邊聽邊記,有的話如春風拂面,讓人耳目一新;有的話如雷聲貫耳,頓感精神為之一振。在真理標準討論遇到強大壓力和重重阻撓的時候,小平同志如此旗幟鮮明地肯定和支持這場討論,指出實踐標準與“兩個凡是”根本對立的實質,為真理標準討論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我和與會的同志交流時都覺得,小平同志的講話簡練干脆,平實嚴謹,鞭辟入里,切中要害,使我們積郁在心頭的疑慮很快被廓清了。
我主抓總參的政治工作,親自受領了小平同志的許多指示,這對于正確理解他的意圖,做好各項工作極為有利。總參任務繁重,情況復雜,小平同志是第一書記,我們把握一條原則:大事多請示,小事不干擾,扎扎實實地干,一件事一件事地辦,在落實他的指示方面走在前列!秾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發(fā)表后,由于軍隊系統(tǒng)還沒有部署學習,有的同志提出,是不是等一等再說。我們考慮,這場討論意義重大,全黨為之矚目,總參應盡早組織學習和討論。我們先動起來,可能有人會指責我們不請示,但這不要緊,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有點膽量和氣魄。小平同志非常支持我們的想法。就這樣,總參最早在全軍進行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并把它作為根本性的思想建設來抓。我們提出,軍事領域同其他領域一樣,也不能搞“兩個凡是”。要通過真理標準的討論,肅清林彪、“四人幫”在軍事領域的影響,積極主動地為黨中央、中央軍委當好參謀。正是由于我們對這個問題抓得比較早、比較自覺,從而為總參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大膽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打開軍事工作的新局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所有這一切,與小平同志的教導、啟發(fā)和強有力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在小平同志的正確引領和堅強推動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迅速在全國展開,打破了思想僵化的堅冰,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使我們黨迎來了自延安整風以來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也使中國這艘巨輪乘風破浪,駛向了現代化建設的新航程。這場大討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飲水思源,尤覺不易,我們更加欽佩小平同志深邃的政治遠見和巨大的理論勇氣。
闊斧平冤獄
十年浩劫,造成了大量的沉冤積案,如果不實事求是地撥亂反正,就不可能實現安定團結。一生中三次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小平同志,對此有切膚之痛,指示要設法加快平反冤假錯案,并親自過問批辦了許多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在小平同志的領導下,我們黨大刀闊斧地平反了成千上萬樁冤假錯案。如此大規(guī)模、集中地落實政策,蕩滌冤獄,為中外歷史上所罕見,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直面問題、勇于修正謬誤的膽略和魄力。
總參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是在小平同志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1978年4月,總參黨委決定開展以查斗志、查紀律、查作風,整頓“軟、散、懶”、整頓官僚主義、整頓文風為主要內容的“三查三整”活動。小平同志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專門召集我們談話,強調要通過“三查三整”,解決總參在“文革”中存在的原則問題,查清林彪、“四人幫”在總參的陰謀、罪行和有關聯的重大問題,分清重大是非;要打掉派性,整頓好領導班子。針對我們最初提出的“四個不要涉及”,小平同志明確表示,這是不對的。如果揭擺問題不能涉及死了的、調走的、不在位的和患重病的,那怎么能搞清問題呢?不管涉及誰,重大問題都要搞清楚。他給我們鼓勁說:“分清是非,沒有一股子勁是不行的,甚至包括得罪一些人,不得罪人不行!彼要求加強對“三查三整”的領導,指定我協助楊勇同志抓好這項工作。我們用小平同志的指示統(tǒng)一思想,深入發(fā)動群眾揭擺問題。總參黨委從自身做起,帶頭整頓,所屬各部、局黨委也針對本單位存在的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整改措施。在“三查三整”中,我們注意嚴格區(qū)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對有關的人和事作出了實事求是的結論,這對純潔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接下來的甄別、平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文革”期間,由于以人劃線,層層站隊,總參派性嚴重,冤假錯案多,要落實政策,平反昭雪,涉及面寬,難度較大。小平同志對此非常關心,他對我們說:“總參的冤假錯案不少,你們要積極主動,抓緊平反。要不等不靠,看準了就干起來。也可能與此有些牽連的人會想不通,但等這些人想通了,就什么事都耽誤了!甭犃怂脑,我們有了主心骨,感到力量倍增,馬上組織班子展開工作。對總參的所有案件,凡實踐證明是誣陷不實的,結論不正確的,不管什么案件,不管什么時間,不管誰批準的,都一律改正過來。冤案要昭雪,假案要平反,錯案要糾正,全錯了的全平,部分錯了的部分平,絕不留尾巴。那段時間,總參辦公樓每天晚上燈火通明,大家加班加點,從堆積如山的“專案”材料中逐條核實鑒別,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到1978年底,相繼為1500余人落實了政策,為430余人平反昭雪。
最令我難忘的是,總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召開的有萬余人參加的平反大會。為了體現對蒙冤受屈同志的真摯情感,楊勇同志和我商量后確定,把曾經受到林彪、“四人幫”殘酷迫害的張愛萍、李達、孫毅等老將軍和賀龍元帥夫人薛明等同志請上主席臺,我當場宣布了11個平反決定,共為52位軍以上領導干部平反昭雪,恢復名譽。這是大快人心之舉,會場上掌聲雷動,許多人喜極而泣?倕⑵椒丛┘馘e案在全軍數量最多,行動最快,聲勢最大,引起了巨大震動。會后,一位高層領導問我:“你們這樣做,是怎么考慮的?會帶來什么后果?”我當即回答:“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工作,都是經過總參黨委討論的,都請示了我們的第一書記鄧小平同志!痹囅,如果沒有小平同志的英明決斷,沒有他為我們掌舵、撐腰,我們能做出這樣的驚人之舉嗎?
決斷大裁軍
小平同志主持軍委工作后,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其中之一就是百萬大裁軍。我清晰地記得,在1984年11月1日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小平同志伸出一個手指,用極平靜的語言宣布了裁軍一百萬這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他的講話,句句透出力拔千鈞、氣吞山河之勢,屏息傾聽的高級將領由愕然到釋然,很多人洋溢著興奮的神色。我當時就預感到,這一精兵強軍之舉,必將對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我軍現代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在新中國建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認為世界大戰(zhàn)很快就要打起來,把“早打、大打、打核戰(zhàn)爭”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幾百萬軍隊盤馬彎弓,枕戈待旦,始終處于臨戰(zhàn)狀態(tài)。那時,軍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機關臃腫、機構重疊、人浮于事、干部老化等問題。小平同志尖銳地批評說,這樣下去,別說打仗,就是“跑反”都跑不贏。他以敏銳的眼光洞察國際風云,作出了世界大戰(zhàn)在短時期內打不起來的科學論斷,并進一步指出,既然看準了這一點,我們就犯不著花更多的錢用于國防開支,要騰出更多的錢來搞建設,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他曾對軍隊的一些老同志講,讓我當軍委主席,可以,但是要減軍費,軍隊要支持國家經濟建設。正是基于對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的科學分析,基于對我軍現狀和未來發(fā)展的深入思考,基于對國家改革和經濟建設全局的深刻把握,小平同志果斷地做出裁軍百萬的戰(zhàn)略決策。這一重大舉措,標志著我軍建設指導思想的戰(zhàn)略性轉變,是人民軍隊建設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裁軍百萬,是我軍編制體制的革命性變革,是全方位的立體震蕩,裁減人員之多,難度之大,涉及面之廣前所未有。小平同志預見到了可能出現的復雜局面和阻力,在軍委擴大會上,他以恢宏的氣度直言:“這是得罪人的事情哪!我來得罪吧。不把這個矛盾交給新的軍委主席。”在確定精簡方案時,有人推測,昆明軍區(qū)的部隊曾在小平同志率領下征戰(zhàn)南北,可能會保留下來。但方案一公布,昆明軍區(qū)撤掉了。此舉在軍內外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由此看到了小平同志的堅定決心和無私胸懷,也看到了我軍現代化的希望。全軍上下,心悅誠服;軍內軍外,竭誠配合。有人說,小平同志是軍委主席,如果遷就照顧,這一百萬就不會裁得這么痛快。
當時,我任濟南軍區(qū)政委,主要任務是搞好原濟南軍區(qū)和武漢軍區(qū)的合并精簡工作,對小平同志的戰(zhàn)略意圖有深切的感悟。大家雖然都懂得精簡整編的大道理,然而一旦撤到自己的頭上,感情上就難以接受。特別是要裁減那些有功勛、有榮譽的老部隊,工作就更難做。比如,軍委決定撤銷某軍時,該軍領導就搬出戰(zhàn)史向我“申訴”說,這支部隊南昌起義時就立下戰(zhàn)功,戰(zhàn)爭年代橫掃大江南北,為什么要撤掉?他們想不通,強烈要求軍委重新考慮。有人甚至直接找軍委領導,含著眼淚要求保留所在部隊。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堅定地用小平同志的戰(zhàn)略思想和大局意識教育部隊,讓廣大官兵認清精簡整編決策的科學性,積極維護新編制的嚴肅性,增強貫徹落實整編方案的堅定性,從而保證了精簡調整任務的圓滿完成。
這次大裁軍,是在國際上美蘇爭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進行的。中國單方面的大規(guī)模裁軍,在國際上引起了普遍贊揚。有的媒體評論說,大家都在談裁軍,可是迄今只有中國人言行一致,這與某些國家口是心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前,我國綜合國力已實現歷史性跨越,和平發(fā)展已具備堅實的基礎,國防和軍隊建設正向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guī)化的方向加速推進。撫今追昔,小平同志獨具慧眼,在新軍事革命初見端倪的時候,下決心對軍隊動大手術,使我軍的發(fā)展趕上了新軍事變革的時代潮流,走上了質量強軍的建設道路。我軍后來的幾次精簡及體制編制調整,都貫穿了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梢哉f,小平同志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總設計師。
軍隊跟黨走
我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執(zhí)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一性質要求人民軍隊必須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決跟黨走。任何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必須無條件地服從黨的事業(yè)。小平同志有堅強的黨性原則和大局意識,我多次聽到他強調“我們的傳統(tǒng)是軍隊聽黨的話”,軍隊不能打自己的旗幟,更不能打某些人的旗幟。
小平同志是維護黨和軍隊團結統(tǒng)一的典范。他一貫強調,軍隊必須堅持集中統(tǒng)一,搞五湖四海。他唯才是舉,善于識才用才,即使那些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能大膽啟用。他早在任二野政委時,就非常注意用各個方面的人,任軍委主席后,更是反復強調從多方面選人用人。他胸襟博大,豁達樂觀,臨大難而不畏,一生三落三起,處驚不變,愈挫愈奮,始終保持對黨的堅定信念。他功勛卓著,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杰出代表。他居功不傲,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眾之中,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所做的事,無非反映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愿望。”他身體力行,為全黨做出了表率。他超越自我,達到了與黨的事業(yè)、與民族利益、與人類進步融為一體的高尚境界。
小平同志對搞“山頭”、搞“小圈子”深惡痛絕。他反復警示軍隊的同志,要堅持黨性,反對派性。1977年12月,他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反對那些搞幫派、搞宗派主義的行為,要反對任人唯親。1989年5月,他告誡中央領導同志,黨內無論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里出來,錯誤就從這里犯起。后來,他還意味深長地說,軍隊任何時候都要聽黨的話,聽中央的話,不能搞小集團,不能搞小圈子,不能把權力集中在幾個人身上。
小平同志正氣凜然,高風亮節(jié)。越是在關鍵的時候,越能顯現出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偉大政治家的勇氣。他堅持真理,堅持原則,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得罪任何人,敢于打破情面,果斷處理糾正了黨內、軍內出現的一些錯誤傾向。他在臨退下來時的講話,雖然簡短,但擲地有聲,感人肺腑。他說:我要退休了,講幾句話。我們的軍隊要始終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國家,忠于社會主義。希望大家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把我們軍隊建設得更好。他講完這幾句話后,說了一聲“拜拜”,夾起包就走了。我作為總參謀長也在場,對小平同志這種偉人風范深為嘆服,感佩之至。這體現了他是一個真正無私無畏的人,一個真正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真正顧全大局的人。
我在總參和軍委工作期間,出訪過100多個國家,接觸過許多國家政要和朋友,他們對小平同志高度稱贊,有人說:“鄧小平是改變了中國面貌的一代偉人。”還有人大發(fā)感慨:“你們有鄧小平,可我們沒有!彼麄儗π∑酵镜木磁逯,對我國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充分肯定,溢于言表。我聽后,深為我們擁有小平同志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感到無比自豪,這是我們黨之大幸、國之大幸和民之大幸。小平同志曾經這樣說過: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我們中國人民至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我們今天可以說,正因為有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指引,我們才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迎來了改革開放、蓬勃發(fā)展的繁榮盛世,才贏得了如此崇高的國際地位,中華民族也必將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原載《求是》200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