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三月二十六日電 題:林語堂逝世三十周年祭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耿軍
今天是文學家林語堂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祭日。臺北的陽明山春雨瀟瀟。一個小型追思會在陽明山腰的林語堂故居內(nèi)舉行。
故居的客廳內(nèi)飄散著濃濃的咖啡香,全天播放的約翰·魯特的“安魂曲”為林語堂先生祝福,西側(cè)墻面書寫著林先生的銘言:“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熱愛故國不泥古,樂享生活不流俗!
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林語堂先生以其《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shù)》等作品啟示后人并為后人所景仰。故友、學者和親屬雅聚在此表達對林先生的思念。
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肅立在林語堂先生的像前輕聲說:“大師,我們感謝您對文化、學術(shù)的貢獻!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廖咸浩特別準備了二十分鐘的演講。他評價林語堂先生:“實現(xiàn)了由完全西化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肯定、由不了解到相當了解中國文化的轉(zhuǎn)變,林先生對文化的判斷是具有智慧的。在競爭加劇、節(jié)奏加快、壓力加大的今天,林先生所提倡的‘留白’、‘悠閑’給我們以啟迪:人類不能在忙碌中創(chuàng)造藝術(shù)和欣賞藝術(shù);人,要留有思想的空間!
七十五歲高齡的馬驥伸老先生帶著其夫人一同來參加追思會,他們曾和林語堂有十年交誼,其夫婦二人曾隨林語堂編纂漢英字典中文部分,并有四年時間全天候陪伴在林先生的左右。馬驥伸用八個字概括林語堂的特質(zhì):平易、真誠、淳厚、雋永。
林語堂侄媳張陳守荊在追思會上回憶:“舅舅生前曾講,害怕產(chǎn)生懷疑、仇恨,整本《圣經(jīng)》講的就是一個字——愛!”
與會者來到典雅的中國園林式的庭院中。來自東吳大學的義工岑丞丕同學介紹說,林語堂先生一生喜歡中國園林,其寓所設(shè)計全系先生手筆。
藍色琉璃瓦陪襯白色的院墻,儼然歐洲地中海的風格,而回廊的螺旋柱也是林語堂自我設(shè)計的杰作。據(jù)他們介紹,施工建造該庭園的就是后來國父紀念館的設(shè)計者王大閎。
三十年前,林語堂以八十二歲高齡在香港病逝,根據(jù)遺愿,是年三月二十九日靈柩移回臺北,安葬于陽明山的高腳樓前。
林語堂墓地,今天接受了追思者的鮮花獻禮。作家張曉風、簡靜慧等依次獻上的八十支潔白淡雅的馬蹄蓮,感念這位華文世界的文化開拓者。在東吳大學音樂學院學生的小提琴伴奏聲中,追思者選擇林語堂晚年皈依基督教后經(jīng)常傳唱的《奇異恩典》,為他祈福。曲詞云:許多危險,試練網(wǎng)羅,我已平安經(jīng)過。
在優(yōu)美的白花環(huán)抱下,林語堂墓方正簡樸。旁邊松柏之上,飛鳥長鳴,更有“鳥鳴山更悠”之感。在此生活了十年之久的林語堂還將長眠于斯,當如其生前所好,于傍晚落日余暉之際,安座藤椅,吊著煙斗,遠眺觀音山落日美景,體悟人生潮起潮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