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7月7日電 《瞭望》周刊刊載文章稱,國家權威部門的一份調查曾指出,在中國10座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員中,提前退休的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一些企事業(yè)單位將“減員”與“增效”直接掛鉤,主動鼓勵甚至逼迫職工早日退休,但其實際效果未必盡如人意。
龔弘原來工作在某地方大型國有商業(yè)銀行,擔任一個支行的營業(yè)部主任?墒撬哪昵霸撔械胤娇傂械囊患垳p員增效政策使得包括她在內的1000多人選擇離開了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我感到總行的政策是那么的冷冰冰。一條年齡線、一條文憑線,逼得我們這些苦干了多年的人又重新走向了社會。”“減員后還要重新聘人,業(yè)務還不如我們熟練,呆壞賬的風險增加了”,龔弘說,“所以有沒有增效很難說!
而在另一些單位,“提前退休可以看成是一種福利”,一位剛剛從某事業(yè)單位提前退休的職工說,“退休后還可以再找第二份工作,收入并不降低”。類似的動機讓很多人主動要求提前退休,李銘榮便是其中之一。李銘榮原就職于某事業(yè)單位的下屬企業(yè),單位總體效益還不錯。“我本來是可以干到55歲的,可是身體狀況不好,”李銘榮說,“而且我們單位2002年正好改制。我提前退休拿到了原工資的90%,而另外幾個同事在2002年改制后才退休,他們拿到的工資只有以前的60%,養(yǎng)活自己都不夠!
文章說,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甚至導致了一些人為提前退休而弄虛作假。一方面,他們這些人可以保證自己預期的退休金收入不會節(jié)節(jié)走低;另一方面,在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情況下,他們還可以通過從事其他工作來增加收入。
對于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北京大學中國保險和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書生認為,在現(xiàn)今的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企業(yè)、個人已經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他們在整個經濟轉型過程中趨利避害,有些時候甚至侵害到了社會整體的利益。
高書生認為,我們首先應當反省在制度設計上出的問題,F(xiàn)在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并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及產業(yè)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等因素,在客觀上誘導、鼓勵個人和企業(yè)傾向于用提前退休來減少損失。高書生還進一步指出,改革沒有錯誤,關鍵是政策需要精細化,在設計時要簡約易操作、在執(zhí)行時要考慮到復雜的因素。
文章指出,政策缺乏“精細”導致提前退休職工增加,而很多提前退休職工“退而不休”,再次進入到工作領域,給年輕人的就業(yè)造成了困難。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唐鈞指出,一般來說,提前退休人員無論在年齡結構上、知識結構上,還是適應新事物和社會變化上,都存在困難,因此在與年輕人、尤其是具備一定學識的年輕人競爭工作崗位時并無優(yōu)勢可言。
一位在地方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從事勞動就業(yè)工作的負責人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真正可怕的不是提前退休人員與新增勞動力爭搶勞動崗位,而是在大批職工提前退休后,就業(yè)崗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隨人員的裁減而減少了。這直接威脅到了提前退休人員和新增勞動力的生計和就業(yè)!
文章指出,提前退休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同樣令人擔心。人力資源浪費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社會保障層面上,它甚至波及到了社會經濟良好運行的程度和效益。(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