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中新財(cái)經(jīng)2021年會(huì)

為深入宣傳解讀中央經(jīng)濟(jì)工作會(huì)議精神,共同為新一年中國(guó)經(jīng)濟(jì)發(fā)展建言獻(xiàn)策,由中國(guó)新聞社主辦,中國(guó)新聞網(wǎng)、中國(guó)新聞周刊、國(guó)是直通車、中新經(jīng)緯承辦的“中新財(cái)經(jīng)2021年會(huì)”于2021年12月29日至30日在京舉行。邀請(qǐng)相關(guān)部委領(lǐng)導(dǎo)、經(jīng)濟(jì)學(xué)家及企業(yè)代表,研討2022年中國(guó)與全球發(fā)展的新形勢(shì)、新政策、新動(dòng)能,凝聚發(fā)展共識(shí),匯聚奮進(jìn)力量。

分享到:
圖文滾動(dòng)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4 16:23
    为深入宣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共同为新一年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国是直通车、中新经纬承办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于2021年12月29日至30日在京举行。邀请相关部委领导、经济学家及企业代表,研讨2022年中国与全球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新动能,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奋进力量。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4:06
    主持人:
    这里是“中新财经2021年会”现场,我是主持人陈天浩,欢迎各位拨冗出席的领导、经济学家及企业代表,一起来研讨2022年中国与全球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新动能,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奋进力量。下面,“中新财经2021年会”将正式开幕,有请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担任主办方致欢迎辞和主旨演讲环节的主持人。有请吴总。(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4:09
    中国新闻网总编辑 吴庆才:
    尊敬的李毅中部长,张军扩副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4:09
    吴庆才:
    为深入宣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天我们相聚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本次年会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国是直通车、中新经纬承办,并得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的交流平台。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4:11
    吴庆才: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的与会嘉宾,他们是: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 李毅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张军扩;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原环保部总工程师 杨朝飞;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益平;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杜鹏;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纪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白景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 徐全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 吴萨;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徐洪才;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 李治;
    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中国出版社副社长 陈秋霖。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4:12
    吴庆才:
    出席今天会议的主办方领导有: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此外,还有一批经济学者、企业负责人通过线上参与本次年会。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莅临和参与表示欢迎!接来下,有请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致欢迎辞。欢迎!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42
    中国新闻社社长 陈陆军:
    尊敬的李毅中部长、张军扩副主任、刘元春副校长、杜鹏副校长、黄益平副院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首先,我谨代表主办方中国新闻社,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本次会议是中新社创办的首届中新财经年会,主题为“行稳2022”,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由中国新闻网、国是直通车、中新经纬承办,得到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和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3家重量级智库的大力支持。(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42
    陈陆军: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外宣媒体,中新社始终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服务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经济是新闻的富矿,财经报道一直是我们重点发展的业务,中新社有专门的财经新闻采编部门,中新网长期开设财经及金融频道,近年来相继打造出“国是直通车”“中新经纬”等一批偏重财经领域的融媒体知名品牌。此外,财经新闻也是中新社旗下中国新闻周刊的重点报道领域。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年,亦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具有里程碑意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44
    陈陆军:
    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下,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有信心也更有底气,破解难题、破浪前行。2022年将是稳中求进的一年。我国将强调稳字当头,坚定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我们期待2022年的“行稳”,能够为未来发展的“致远”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将是精准调控的一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艰难,通胀和金融风险暗流涌动之际,中国政策调整将把握好时度效,不断提升预见性、针对性,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2022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一年。新的一年,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如何确保初级产品供给?如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如何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和深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聚各方智慧,探讨对策建议。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45
    陈陆军: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中新社定位特色,我们今天正式启动跨平台、开放性、融合多元业务的媒体品牌——“中新财经”,将其作为中新社在财经领域重点建设的共享品牌、共享平台。“中新财经”将在加强原创新闻报道、拓展传播渠道的同时,以开放姿态和创新方式,统筹国内国际,与智库、协会、企业等各类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不断塑造提升品牌影响力。今后,我们将在每年岁末举办年会,诚邀大家常来相聚,发表真知灼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对中新社工作的支持。预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胜意、身体健康!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48
    吴庆才:
    慎始而敬终,行稳必致远。感谢陈社长的致辞!接下来,我们进入主旨演讲环节。首先有请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先生。李部长深耕工业、信息产业多年,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请他为我们带来精彩演讲!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51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 李毅中:
    陈社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企业家、各位朋友,首先祝贺年会的成功举办,会议让我先发个言,最近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想就新形势下建设制造强国的新任务、新挑战谈几点体会。准备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新形势下工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第二个问题讲讲“十四五”建设制造强国要有新的突破。第三个问题,总结经验,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样坚持实践,发扬光大。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52
    李毅中:
    一、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大变局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百年变局下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面临着“三重压力”,刚才陈社长谈到了,需求收缩、供应冲击、预期转弱。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会议提出,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传达出这样一个重要的信号,并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战略举措,显示了中央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的谋略和部署。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52
    李毅中:
    第一,当前国际形势经济格局确实发生重大变化。可以概括三点:1.美国把我们看成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网罗他的盟友,对我们封锁、打压、遏制,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是短期的。2.各国都在大力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他们更加重视本土化、区域化,这个也无可挑剔,他们有可能利用绿色低碳来构筑一个新的经济贸易壁垒和技术门槛,这个我们要看到,这个不奇怪。3.疫情还在全球蔓延,经济恢复缓慢,我国需要进口的产品可能会中断,在美国压力下,台积电跟我们中断了合作,我们的高端芯片一半多是请它代工的,所以现在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美元超发引起金融和大宗商品等市场的动荡。概括地讲,当前经济大变局有这么三点内容。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53
    李毅中:
    第二,数据显示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这个判断出来以后确实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第三个预期转弱,说实话,中央提这个判断确实是实事求是的。统计局的数据是可靠的,问题是在分析这些数据的时候,要辩证两分法,100个数据可能有70个是利好的,可能有30个是负面的,分析的时候要全面分析,不能只讲一方面。(一)从今年1-11月的数据来看,从需求上(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3.7%,这个(数字)不低,两年平均4%,这就太低了,正常的年景我回忆了一下都是8-10%,这是从消费。从投资来讲,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5.2%,扣掉物价指数也不剩多少,两年平均是3.9%,远低于GDP的增幅,确实是投资偏弱,所以从需求看,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是转弱了。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5:54
    李毅中:
    (二)从供给来看,大宗的初级商品:煤、油、气、钢材价格近年来一直高企,有的甚至飙升,煤炭价格2500元/吨,我从来没遇到过,太吓人了。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11月分别高涨17.4%和12.9%,这是多年以来没有的,部分产品,比如芯片供应严重短缺,我们的汽车芯片有的需要进口,不但从发达国家进,从马来西亚进,马来西亚疫情停了,所以我们的芯片不够了,所以汽车产量大幅下降。国外疫情重创,所以导致我国的出口近期高增长,1-11月出口增长21%、22%,这个不能维持长久。一旦疫情好转,出口恐怕就要受阻了。(三)从预期来看,经济增速1-9月份是9.8%,一到三季度9.8%,这个不低,因为上半年去年的基数太小,但是三季度只有4.9%,四季度的数还没有,但是很多机构和专家预测,恐怕比4.9%还要低一点,特别是工业,工业的数字我认为市准确的,大家说你搞工业就说工业准确,确实比较准确,1-9月份增幅是11.8%,不低。但是9月、10月、11月分别是3.1%、3.5%、3.8%,12月也不会高。同志们,这就滑出合理区间了,因此现在我们不担心今年的数据,今年的数据还是很亮眼的,但是这个趋势,明年的一季度怎么样?明年的二季度怎么样?所以预期转弱,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要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可以得出中央的判断是准确的、是实事求是的。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6:01
    李毅中:
    第三,大变局下再次审视我国工业发展的风险挑战、问题和差距,如何破解。工业有哪些问题?一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的研发投入占DGP2.4%,不低了,尤其是绝对量仅次于美国,绝对量很大,2.4万亿,但是在2.4万亿里头,用在基础研发上的只占6.2%,发达国家是15-20%,俄罗斯都是15%,我们“十四五”要提高到8%,8%还是不够。二是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一些行业依赖进口。我这里有一个照片,12寸的晶元还依赖进口,这两年建了几条生产线,但是自给率很低。像电子信息、航空、航海,包括汽车的发动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仪表仪器、医药、医疗器械等等都依赖进口,进口依存度比较高。三是地区、行业、企业差异大,我们讲要工业4.0,我们在谋划,同时在打造3.0,不客气地讲,还有不少行业和企业要补2.0的欠账,这是中国特色,不像德国、美国比较齐整,3.0、4.0,我们确实有些行业连2.0都没达到,电气化达到了吗?不客气地讲有的1.0都没达到,机械化达到了吗?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6:02
    李毅中: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缓慢。严重污染有了明显的扭转,但是没有根本改变。就拿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讲,我们的排放量一年100亿吨,全球是331亿吨,我们占30%,而且每年还有1.5%的增长,所以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繁重。五是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起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两化”深度融合、企业跨界融合还需要走深向实,还需要提升它的技术水准和应用水平,我觉得这点不能估计过高。六是资源存在缺陷,比如部分能源资源短缺,大家熟知的原油去年的进口依存度73.5%,前年是72.6%,一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天然气好一点,是43%,铁矿大家知道不知道?我们的铁矿石产量不少,但是含铁量比较少,如果含铁量来算的话,85%进口,铜、钴、镍90%左右,去年我到两个铜基地去调研,我测算了一下铜的依存度88%,我们的铜矿是很丰富的,但是我们有3000多年的铜历史,现在我们的铜也很紧张。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工业上的问题和差距,看到这些问题和差距,我们有解决的办法,并且去身体力行落实,这是我们自信有实力、有底气的表现。特别是业内的同志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6:02
    李毅中:
    二、建设制造强国“十四五”要有新进展、新突破。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经济体系。大家可能注意到这个提法,这是五中全会提的,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就是我们的工业化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子。明年进入“十四五”的第二年,工业领域要进一步落实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建设制造强国现在是国家战略,按照原来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我们第一步要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就是“十四五”要实现。
  • 中新网报道
    2021-12-29 16:02
    李毅中:
    第一,提高创新能力。刚才讲我们的差距是创新能力,核心关键技术有的还受制于人,那么我们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的共性技术的攻关。我们在完成第一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2006年到2020年,去年完成了,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执行基础研究的十年行动方案,前瞻布局一批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20年我们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17个,到2025年45个,这就把主要的行业都覆盖住了。工业行业、企业都要积极参与,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现在比例多少呢?1.35%,同志们注意,我讲2.4%是全国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2.4%,我这里讲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1.35%。按照“十四五”的要求,每年要增长8%,我算了一下,到2025年我们要提高到1.85%,这是第一项任务——创新。
加载更多

相關(guān)新聞
邊看邊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 评论
12人参与,6条评论
  • 最新评论
2021年12月29日 7:04 去南极的可爱多

祝贺[emoji:d83cdf89]

来自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1年12月29日 6:55 [北京市网友]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21年12月29日 6:20 Hathaway [北京市网友]

期待2022!

来自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1年12月29日 6:13 张楷欣 [北京市网友]

2022年买哪个股票呀!

来自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1年12月29日 6:11 锅盖 [北京市网友]

用经济讲好中国故事

来自中国新闻网客户端
2021年12月29日 6:11 伯纳乌花园

高质量高发展

来自中国新闻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