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三日電 題:兩岸文化交流應有遠見 注重累積
——專訪臺灣《中國時報》社長林圣芬
中新社記者 曾嘉
兩岸開放交流屆滿二十周年,文化交流扮演重要角色。臺灣《中國時報》社長林圣芬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岸文化交流應有長遠眼光,注重累積過程,對兩岸關系改善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情系湖湘——兩岸文化聯(lián)誼行”七月中旬在湖南舉行,林圣芬第一次參加“兩岸文化聯(lián)誼行”系列活動,在了解湖湘文化的同時,他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最有意義,因為兩岸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臺灣的許多民間信仰幾乎都是脫胎于大陸。
對于去年未能參加“情系中原”活動林圣芬感到遺憾,他說,中原歷史文化深厚,在古代很多閩南人都是從中原輾轉到福建,后來又到臺灣!靶r候家里房子上面都標著堂號,比如我們姓林就標著‘西河衍派’,表示是來自西河地區(qū)的林氏家族;姓黃的人家,就有‘江夏衍派’的標注,很值得回味!
此次來到湖南,林圣芬?guī)е鴼v史學眼光看湖湘文化。他告訴記者,自己的碩士畢業(yè)論文題目就是“臺灣團練”,清朝時期臺灣的團練就是源自湖南曾國藩培養(yǎng)的團練。
“我學歷史,了解到湖南開始在中國扮演重要角色是在清朝后期,實際上就是從曾國藩開始!绷质シ覍υ鴩艹缇矗瑢τ谒诬姷姆结樅芘宸。他說,湘軍不僅是以武治軍,也是以文載道,才能帶動一種風氣。
近代中國的很多人才都出身湖南,林圣芬認為,這看似歷史偶然,實際是歷史必然。三湘文化積淀深厚,特別是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尊師重教!拔┏胁,于斯為盛”,湖南在近代的確注重人才培養(yǎng)。
“在大陸,毛澤東、劉少奇等眾多中共領導人是湖南人,其實在臺灣很多名人也都出身湖湘,特別是文人很多,兩蔣時代的文膽幾乎都是湖南人!
對于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舉辦的這種活動,林圣芬認為很有意義!拔幕旧硎且粋累積的過程,有很多成果不是立竿見影,但大陸文化主管部門應該說很有遠見;相比較,臺灣近年來在文化方面所做的事情扎根的少,即興的多!
他說,一個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仰仗五個方面:政府扶植,學者專家關注,企業(yè)界投入,社群組織參與,媒體宣傳。大陸在政府扶植的領域做了很多,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而臺灣真正的文化活力來自民間,雖然缺乏來自政府大力扶植,但在后四個方面都做的很好,也累積的很多經(jīng)驗。
林圣芬表示,未來大陸應該更多鼓勵民間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活動,這方面大陸有很大潛力。此外,企業(yè)界對文化藝術領域的投入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大陸改革開放已經(jīng)將近三十年,到了“而立之年”,一個成熟的企業(yè)應該對社會文化領域有所回饋。
談到兩岸新聞交流,林圣芬說,今年是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周年,之前有將近四十年的隔閡局面,兩岸從相互不了解、猜疑,到現(xiàn)在人員、經(jīng)濟、文化交流如此頻繁,媒體起了很大作用。
他每次來大陸,只要時間允許都希望能和大陸媒體進行互動交流。“大陸的新聞媒體進步很快,我第一次來大陸是在一九九〇年,現(xiàn)在來看,那時是媒體比較原始的狀況。現(xiàn)在媒體則是百花齊放,特別是在與新科技的結合上,與世界同步!
他說,兩岸新聞交流目前還有一些障礙,還有很大空間,兩邊都沒有限制、自由往來才是最好的狀況,F(xiàn)在臺灣對大陸媒體有所限制,這其實是多余的,兩岸相互認識、相互交流得越多,越有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