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三日電 (記者 曾嘉)臺灣“經濟部長”陳瑞隆二日表示,臺灣中國石油、中國造船公司將分別改名為臺灣中油、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均預定本月九日召開董事會修改公司章程。這一被島內媒體稱為公營事業(yè)“正名”的行為引起廣泛關注,中國國民黨、親民黨認為此舉除了浪費納稅人稅金外沒有實質意義,結果就是配合當局“去中國化”政策,滿足想推動“臺獨”的人士。
臺灣當局領導人陳水扁二〇〇四年十二月曾說,“把國際上容易與中國混淆的單位正名,首先由公營事業(yè)著手!迸_灣“行政院”日前重啟此議,民進黨中常會也要求以“中國”為名的公營事業(yè)盡速完成正名。由于“臺灣石油”、“臺灣造船”名稱均已有企業(yè)登記,“中油”將更名為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中船”將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徐少萍三日說,當局有意將中國石油公司正名為臺灣中油公司,中國造船公司正名為臺灣造船公司,根本是“去中國化”與推動“臺獨”的作為,除了浪費稅金外沒有實質意義。
徐少萍在接受“中央社”采訪時指出,正名僅凸顯意識形態(tài),看不到任何經營上實質效益。加上年關將近,臺灣經濟普遍表現(xiàn)不佳,民眾年終獎金縮水,多花新臺幣上千萬元正名,時機并不適當。這一配合當局“去中國化”政策的舉動,只是滿足想推動“臺獨”的人士,臺灣人民為什么要拿辛苦賺的錢滿足少數(shù)人?
臺灣“經濟部長”陳瑞隆表示“中油”、“中船”公司改名原則上應不至于花太多錢。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鄭金玲則指出,“中油”與“中船”兩家這么大的企業(yè)體要正名,怎么可能不須增加支出?陳瑞隆的說法根本模糊焦點。
而據(jù)《中國時報》報道,根據(jù)這兩家公司估計,為了正名所必須花費的經費,“中油”約為新臺幣七千萬元,而“中船”也有二千萬元左右。不過,“中油”兩年前曾評估,如果所有識別、合約、招牌全更換,正名的直接損失是十一億元,再加上放棄“中油”這個商標所造成的間接損失合計,約有三十億元。而這次評估正名所需的七千萬元,“中油”主管強調,是在名稱變動不大,且相關的設施不全部更換,合約則依“發(fā)布通知、對方即接受”的方式下所做的估算。
“中油”工會更指出,公司若遇合并,或為了讓公司經營更有績效而正名,這是可以討論;但現(xiàn)在是因為政治介入而正名,工會反對因政治因素而正名,工會將在下周召開全員大會,討論后續(xù)抗爭。這位工會干部更指出,“中油”正名仍有些看不見的風險,例如,“中油”與卡塔爾天然氣合約以前訂的價格低,卡塔爾方面一直要求修約,“中油”此時更名,對方可以借機要求“中油”修約。
此外,“中船”的正名,也要大費周章。一位主管說,“中船”的大吊車上面“中國造船”每個字母有六米高,大吊車總寬度達一百三十三米,未來上面字樣全部要改;用了幾十年的“中船”,現(xiàn)在突然不能用了,很多員工及客戶都會不舍、不習慣。
據(jù)悉,“中油”與“中船”已經敲定將于二月九日舉行董事會討論。因為“中油”是百分之百官股的公營企業(yè),因此董事會通過后就完成正名。“中船”則是因為有部分民股,因此下周董事會通過后,還必須等到三月召開股東會認可,才算正式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