頃接內(nèi)地友人來信,云及一代京劇名伶雪艷琴,于今年1月8日在北京與世長辭。不意這位早年搭班崇雅社,慶麟社,奎德社坤班演出而一舉成名的坤伶,自50年代息影舞臺以來,竟以80高齡病逝于京劇藝術教育崗位。
提起雪艷琴,早年京劇迷無人不曉,她原名黃詠霓,生于1906年。六歲登臺,是我國最早的女演員中藝齡最長,成就最高的。當年京劇界有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和四大坤伶,雪艷琴享譽“四大坤伶”之冠(其余三人是:章遏云,新艷秋,杜麗云)。她還與侯喜瑞,馬連良齊名,被稱為梨園回族三杰。這三位藝術大家多次合作登臺,偉為盛事。可惜筆者無緣飽此眼福,迄今引為憾事。
雪艷琴還與譚富英合拍過中國第一部整出戲曲影片——全本《四郎探母》,是為京劇藝術走上銀幕的珍品。該影片于1931年在北京東安市場吉祥戲院首映,第天放映五場,場場爆滿,這種盛況,在當時實在是不多見的。
雪艷琴藝術生涯70余載,曾有兩度息影舞臺。一次是日本軍國主義侵入東北之后,她謝絕演戲,閉門不出。
盡管她生計拮據(jù),靠典當度日,仍兩次堅拒權貴的重金邀請。只有一次例外,那是1940年各界愛國人士為賑濟河北水災募捐發(fā)起義演,她應邀以黃詠霓的本名掛牌登臺,為賑濟災民獻藝。
據(jù)聞,五十年代以前,雪艷琴隱居蘭州,直到1951年天蘭鐵路通車時,為慶祝盛典,雪艷琴才重施粉墨,再現(xiàn)舞臺。此后,隨著大陸文藝界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雪艷琴很活躍了一陳子。1958年,她和李少春,杜近芳合演了現(xiàn)代京劇《白毛女》,劇中也突破京劇行當限制,飾演黃母,為旦行藝術的開拓作出新嘗試。
1960年,雪艷琴受聘任教中國戲曲學校。這次是為了培養(yǎng)京劇藝術新苗,再次告別舞臺。從此,專心從事教育事業(yè),直到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