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印度學者巴特:為什么說“文明的沖突”是不明智的?
中新社北京2月10日電 題:為什么說“文明的沖突”是不明智的?
作者 S.R.巴特 印度哲學大會與全印度哲學聯合會主席
大自然賦予了人類巨大的潛能。從思想建設和系統(tǒng)建設的角度來看,系統(tǒng)思維是發(fā)揮人類潛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實踐性。每一種思想體系都是一個時代和文化環(huán)境所需的結果。人類思考并非源于文化真空或虛無。有意義的人類思考必須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經歷,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不具有普遍意義,因為人性需求和愿望在大體上是相同的,因此人類思想應當既有地域性,又有全球性,既有個體性又有普遍性。人類的文化遺產對所有人開放,應當由所有人共享,而不應采用任何禁錮或閉門造車的方法。
雖然人類的思想和價值追求不分地域,但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東西,需要在區(qū)域或跨地域范圍內使用。每一種文化所追求的價值都是全球性的、普遍的,而提出追求和實現這些價值的方式都具有獨特的地域基礎。
人們關于多樣的現實體驗有多種表達方式,因此我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應當是統(tǒng)一的,更不應當有任何制度化的規(guī)定,這是不恰當和不公正的。真正的思想必須源于受文化制約的具體生活經歷。因此思想民主必須作為指導方針,合理的爭論空間應始終存在。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不會總是意見一致,需要通過辯論、交流、對話和空間,以獲得真理。
文化多元主義
這是一個多元主義的時代,人類擁有多種多樣的文化,并且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既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既是一個社會所應承擔的全部遺產,也是社會產生和保存的物質、思想和智力財富的結晶。
現實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不能用排他性的“非此即彼”來理解。二分法或排他性的方法不利于理解其多樣性、動態(tài)性、開放性和無限擴展性。
現實在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而多樣性則是現實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一變成多,而“多”是“一”的創(chuàng)造性游戲,因此“一”存在于多,而多存在于“一”。正如華嚴宗遵循《華嚴經》所言,“一即一切,多即一,一同一切,多同一?!痹谶@一整體觀念中,“一”在本體或存在上優(yōu)先于“多”,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在價值上有優(yōu)越性。其基本思想是,由于“一”和“多”是同一現實的兩個方面,因此兩者并非不相容,而是相輔相成的,從人類文明伊始,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就閃爍著燦爛光芒。
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各不相同,令人驚異,在不同點以外,他們也有共同點和相似之處,這使我們能夠相互理解,和平共處,相互加強。每一種文化中都有若干思潮不停發(fā)展演變,同時有新的思想流派加入,統(tǒng)一性中蘊含著多樣性。因而人類文明就像一個由各色花朵編織而成的花環(huán),每朵花都是花環(huán)所散發(fā)的混合香氣的貢獻者。這又像管弦樂隊中多種樂器共同演奏而成的交響樂,每件樂器都貢獻了動聽曲調。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但它們應該被視為反常現象,而非正常。所以,多元文化主義已經形成,相互分享是有益的。因此說“文明的沖突”是不理智的,因為所有文化和文明都具有同等的價值和效用,而且具有互補性。當今時代需要的是文化對話、和睦與和諧。任何關于文化優(yōu)越性或文化霸權的言論,都會破壞和平相處和全球和諧。
多元文化主義作為現實與生活整體觀的基本支柱,是一種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觀點,它為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關懷分享、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所有存在的相互聯系及其互惠性提供了依據。多元文化主義倡導平等、博愛、正義和非暴力的崇高理想。其包容、共存、一致和協調的哲學確保了適應的靈活性和對立的和解,這是當今時代非常需要的。多元文化主義在跨文化交流、宗教和諧、解決沖突、社會凝聚力和和平生活方面尤其有益。這種理解引導相互補充、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并為思想和生活提供了民主。倡導和平共處、包容互助的精神。
人類文化的全球共享
共享未來,既是代內的也是代際的。它意味著限制需求、欲望和財產,抑制無限的渴求,無限的積累和無限的消費,將自然資源留給子孫后代。獲得財富并不是壞事,但要避免對財富的迷戀或不當使用。這方面的指導原則是“只使用必需的東西,把剩余的留給后代”??沙掷m(xù)生產和公平分配是必要的,在享用自然資源方面,人人平等,因此不應該有剝奪,這意味著代內公平也意味著代際公平。
正如我們感覺到的那樣,當代全球生存環(huán)境并不盡如人意,暴力和其他弊病無處不在時,這就要求我們的價值認知和生活方式發(fā)生范式轉變。我們正經歷在最好可能性與最壞可能性之間搖擺的關鍵期。
當前,人類面臨著多方面、多層次的危機。人類的生存來到了十字路口,這是一個團結與和諧可以取得勝利、科學奇跡可以減輕人類痛苦和確保生活質量的時期。而恰恰在這個時期,恐怖和暴力力量以及低級人性沖動正在全球范圍內來勢洶洶,理性的人類思維面臨著如何應對當前局面的困難境地。因此當務之急是探索人文資源的更深更高層面,從而通過這種方式激勵文明向前發(fā)展。當今時代需要的是文化對話,相互理解,和諧與和睦。
在擁有豐富多樣遺產的21世紀,人類仍在尋找新的范式,尋求新的見解、新的直覺和新的方法來實現全球和平與和諧,因此世界各地的有識之士都需要認真反思。人們對現實的本質和人類存在的意義存在廣泛誤解,從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價值觀的腐蝕,生命尊嚴和真實性的喪失,以及偽裝成真正價值觀的反面價值觀的盛行。
在當前全球化和擁有快速交通體系的時代,世界已經縮小,多種文化共存,需要我們和平和諧相處,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的發(fā)展。從人類文明開始,就一直有遷移和移民,但在現代這一過程已經加速,多元文化主義是一個確立已久的現象。從正面看,這是一個受歡迎的信號,它豐富了人類文明。
吠陀先賢在古代就說過,讓整個宇宙成為一個大家庭,道出了我們對同一世界的歸屬感。所有文化之間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它們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在身份與差異的框架內,多元文化主義值得稱贊。這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在分歧中保持團結,并促進不同文化追隨者之間的和諧。宇宙是多元性中的統(tǒng)一性,和諧共存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的,宇宙并非與其本質毫不相關的一片混沌,和諧是天然的、內在的。(完)
受訪者簡介:
S.R.巴特(S.R. Bhatt),印度哲學大會與全印度哲學聯合會主席。印度德里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前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印度哲學、邏輯、認識論、倫理學、價值理論、教育哲學、宗教哲學、比較宗教、社會政治思想等。代表作有《五夜派哲學》(英文,1968)、《羅摩努迦吠檀多研究》(英文,1975)、《知識、價值和教育》(英文,1986)、《佛教認識論》(英文,2000)、《印度思想中的自我概念與至尊靈魂》(英文,2003)、《吠陀智慧、文化傳承與當代生活》(英文,2010)等。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