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根據(jù)《功夫熊貓》發(fā)行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止星期二《功夫熊貓》的全國票房已達到5200萬,今天打破5800萬的動畫電影票房紀錄已無懸念,而此片上映還不到一周時間。在此之前,這個紀錄停留在2006年的《加菲貓2》上。 中新社發(fā) 紹常 攝
|
中新網(wǎng)7月1日電 《香港商報》發(fā)表署名文章說,《功夫熊貓》提供給國人的,不僅是快樂。缺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中國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到現(xiàn)在都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
文章摘錄如下:
功夫是中國武術(shù)的代名詞。當年李小龍憑著功夫電影,紅遍全世界,以致英文干脆將gongfu作為外來詞予以吸收。于是,gongfu成了少有的幾個源自中國、讀音全球一樣的漢語詞。熊貓雖有個英文名panda,卻是中國獨有的動物物種,因此中國名其為“國寶”。
功夫和熊貓,兩樣徹頭徹尾都是標準中國特色的東西,相加起來,卻成了舶來的標準美國貨。《功夫熊貓》正在內(nèi)地熱映,片中熊貓阿寶的絨毛卡通玩具也正在熱賣。有人匡算,不計票房,單單一個絨毛阿寶,商機就有上億元。還有人細測算,絨毛阿寶賣到100元一個,成本卻最多只有20元,利潤率之高令人咋舌。
所以,對美國人就真的不能不服氣。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功夫+熊貓”按常理應該也是中國的。但中國人似乎沒有想象力,能將功夫和熊貓扯到一起;中國人似乎也沒有創(chuàng)造力,能創(chuàng)造出大智若愚的憨阿寶。美國人卻能,不管他是生吞活剝,還是天馬行空,反正他把中國的功夫文化和憨熊貓成功地嫁接在一起了。
《功夫熊貓》的導演奧斯本上個月曾在康城記者會上表示,“《功夫熊貓》是我寫給中國的一封情書,中國正在遭受極大的災難(汶川地震),我希望這部影片能給中國孩子的臉上重新帶來笑容。”奧斯本聲稱自己是中國功夫文化迷,精心準備15年拍了這部《功夫熊貓》。
但國內(nèi)也有人不領(lǐng)情,聲稱要抵制此片,理由有三,一是莎朗史通來自荷里活,《功夫熊貓》也來自荷里活,荷里活就是這么一個道德缺失的地方。二是荷里活在歷經(jīng)劫難后的中國撈金不道德;三是該片的出品人正是宣布要抵制京奧的史匹堡。這個抵制的聲音還真發(fā)揮了作用,成都原訂6月20日首映該片,但到了19日晚,成都5條院線竟發(fā)表集體聲明推遲上映。不過,到了22日,成都即開始公映此片,據(jù)說首晚票房就過百萬。
顯然,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不愿停留在偏狹的民族主義中。他們一邊掏腰包讓美國人賺自己的錢,一邊還樂得屁顛屁顛的!記憶中還有部美國卡通片《花木蘭》,也是一個純中國的故事。這故事到了美國人手中,雖弄得不倫不類,卻實在是招人喜愛,票房更高得驚人。有位同事說過,《花木蘭》和《功夫熊貓》就是美國人為中國人拍的。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中國人自己的東西,為何美國人能拿去演繹,然后再拿來迎合中國人?
缺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中國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到現(xiàn)在都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
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chǔ),缺少想象力,自然就無創(chuàng)造力。美國人能主宰當今世界,所依靠的因素就包括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兩樣。論認真細致,美國人不如日本人;論吃苦耐勞,美國人不如中國人;論嚴謹秩序,美國人不如歐洲人。但論想象和創(chuàng)造,中國人、日本人甚至歐洲人卻都不如美國人,所以,美國人才能一再領(lǐng)風氣之先。電燈、飛機、原子彈和IT產(chǎn)業(yè),都誕生在這塊善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國度。
那么,美國人為何善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還是回頭來說《功夫熊貓》。清末重臣張之洞說到維新的原則時講了8個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言下之意,是說對西方先進的東西要拿來為我所用,但又不能忘了自己的國情國體,這畢竟還是根本,動不得。將這8個字套在《功夫熊貓》上,會發(fā)現(xiàn)美國人表面上用足了中國故事中國情節(jié),但骨子里透出的仍是美國的天真爛漫。不管是哪個中國人,誰會把熊貓阿寶的爹弄成一只鴨子?但美國人就能。
美國是個很善于拿他國東西并為他自己所用的國家。這個國家歷史不過200多年,其實沒有什么根基,卻也因此少了傳統(tǒng)的羈絆,對于外來的好東西普遍樂于接受。這個國家是由一群移民組成,他們普遍不愛自己的祖居,但卻瘋狂熱愛著美國,于是他們盡情地從他國拿來東西。這個國家也因多是移民,所以人與人之間有著普遍的包容和大氣,他們追求平等、自由。這個國家也因沒有歷史積淀的包袱,所以人們又天生樂觀,向上進取。由此,任何奇思怪想,任何莫名舉止,在美國才不會被笑話,卻會贏得必要的尊重。這個國家富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也就不難理解。
反過來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美國人能拍出來,中國人不能?《北京日報》的一篇文章問得很典型:“為什么我們熟視無睹的素材經(jīng)過荷里活的組裝,便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產(chǎn)品?我們很快樂,我們很焦慮。”電影導演陸川說,他在年前接受一項任務(wù),為奧運會制作一部動畫電影,但“弘揚奧運、中國文化、中國元素、和諧社會等主題性的硬指針就有十幾條,本來是帶著玩的心情弄的,可慢慢開始僵化,到最后大家都不會了。最后不了了之”。他說,搞創(chuàng)作是在“幾十重大山的壓制下緩慢前行”,而“對于這些大洋彼岸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我們熟悉的文化不再是一種束縛創(chuàng)作的沉重包袱,而成為一種最為鮮活和有力的滋養(yǎng)”。
陸川的說法很值得深思。筆者一直認為,美國是當今世界最會宣傳自己的國家。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電影,甚至互聯(lián)網(wǎng),美國人都竭盡所能加以利用,并不著痕跡地向全球推銷它的價值觀。相形之下,我們僵化教條的思維定勢,相當程度上扼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多少也都影響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
《功夫熊貓》提供給國人的,不僅是快樂。(西蒙周)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