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江少川:聶華苓這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匯中西文化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江少川:聶華苓這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匯中西文化

2025年01月07日 20: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題:聶華苓這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匯中西文化

  ——專訪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少川

  中新社記者 韓輝 馬海燕

  著名華人作家、翻譯家聶華苓2024年10月21日在美國逝世,享年99歲。聶華苓如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匯中西文化?她在推動中外文學交流中發(fā)揮什么作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少川連續(xù)20多年在大學講授聶華苓的文學創(chuàng)作,近日他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聶華苓(前排左一)與參加2022年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青年華語作家合影?!吨袊侣劇穲笫茉L專家春樹供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評價聶華苓在華文文學中的地位和成就?

  江少川:聶華苓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外華人作家與社會活動家,她在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評論、社會活動與世界文學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一個最接近世界的中國靈魂”。

  聶華苓是杰出的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臺灣軼事》。此外,還有散文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后——歸人札記》等。

  聶華苓的成名作是《失去的金鈴子》。她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曾獲1990年美國“國家書卷獎”,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出版。短篇小說《姍姍,你在哪里》入選多種小說選本與高校教材作品選。聶華苓晚年寫作的長篇自傳《三生影像》,自敘其一生經歷,文字與影像融合,為非虛構文學作品的經典之作,廣受海內外讀者好評。

  中新社記者:聶華苓如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匯中西文化?

  江少川:聶華苓在其長篇回憶錄《三生影像》的序中寫道:“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泵\將聶華苓的人生分成了三個部分,她從中國大陸去臺灣,又到美國,此后在那里生活超過半個世紀。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她的24部作品用中文創(chuàng)作,寫中國題材、講中國故事,向西方、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展現中國方塊字的魅力,讓世界了解中國。

  雖然聶華苓寫的是中國故事,但吸納了西方現代手法,《桑青與桃紅》就是典型一例。小說在視野、題材、藝術方法上都讓人耳目一新,后在英國、匈牙利、荷蘭等國翻譯出版。在她看來,國外讀者在《桑青與桃紅》中看到和他們處境相同的“人”——流放的、疏離的“人”。就是在自己的鄉(xiāng)土上,在自己的“家”中,“人”也可能自我流放、自我疏離。

  聶華苓是用中英文創(chuàng)作的雙語作家,她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沈從文評傳》講述了沈從文從士兵到作家、藝術史家的人生歷程,還從美學與藝術的角度,論述了沈從文及其作品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她向世界推介中國作家,《沈從文評傳》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半個多世紀暢銷不衰。

位于湖南鳳凰古城中營街10號的沈從文故居。(資料圖) 中新社發(fā) 任衛(wèi)紅 攝

  聶華苓還翻譯過亨利·詹姆斯的《德莫福夫人》、威廉·??思{的《熊》,她和保羅·安格爾一起把《毛澤東詩詞》譯成英文,這些雙向翻譯實踐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中新社記者:聶華苓和保羅·安格爾發(fā)起的愛荷華(Iowa,又譯“艾奧瓦”)“國際寫作計劃”和“中國周末”,對促進中外文學交流有何意義?

  江少川:1964年,聶華苓應保羅·安格爾邀請到美國,擔任愛荷華“作家工作坊”的顧問。1967年,她向保羅·安格爾建議創(chuàng)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每年邀請世界范圍內的優(yōu)秀作家赴美訪問交流數月,寫作、討論、旅行。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000多名作家、詩人前往美國創(chuàng)作與交流,其中也有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作家,包括丁玲、王蒙、白先勇、余光中、莫言、王安憶、遲子建、畢飛宇、蘇童、痖弦、林懷民、鄭愁予等。

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展賣的莫言英文原版圖書。(資料圖)中新社發(fā) 劉關關 攝

  1979年,聶華苓和丈夫保羅·安格爾在愛荷華大學發(fā)起并組織第一屆“中國周末”,聚集了中美近30位作家。后來越聚越多,有100多位中國作家都去過“國際寫作計劃”和“中國周末”?!爸袊苣边@一平臺,把海峽兩岸及香港作家聚集在一起進行文學交流,這在中國文學史冊上值得記上一筆。

  “國際寫作計劃”和“中國周末”,也為中國作家打開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許多作家借助項目結識了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作家、詩人,激發(fā)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動力,對推動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接軌、交流與互動具有特別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聶華苓的文學遺產對今后華文文學及全球文學的發(fā)展有何影響?她的作品和人生對當代年輕作家有何啟示?

  江少川:聶華苓的文學成就以及她對世界文學的貢獻值得學界和業(yè)界認真研究。她的文學作品不僅是華文文學經典,也可以列入世界文學經典之林。聶華苓雖然寫的是中國故事、中國人,但從中挖掘的是人類共有的人性,是跨地域、跨文化的讀者可以接受并理解的。這源于她的全球視野、博大胸懷與生活經歷。

  聶華苓對當代的啟示,首先是她的家國情懷、中國情懷。她的小說、傳記,包括翻譯作品都樹立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典范。聶華苓視母語為生命,她說:“我的母語就是我的根,是我可以抓得住的根。”她用母語寫小說、散文和翻譯作品。她多次講到:“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離開中國愈久愈遠,我也就愈‘中國’?!币晃蝗A文作家如果對祖籍國失去情懷,何談世界性?

  其次是她敬畏文學、用文學寫人生、視寫作如生命的精神。寫作對聶華苓而言是一種精神追求。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每部作品都精益求精,力圖經得起時間考驗。年過七旬,她還一絲不茍地堅持寫自傳,反復修改再出修訂本。

  最后是她為文學事業(yè)奉獻一生的使命感?!皣H寫作計劃”幾十年如一日,為世界文學交流作貢獻,堪稱文壇奇跡與壯舉,被稱為大學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聶華苓夫婦甘愿為此奉獻,是受到一種使命感的驅使,是對文學事業(yè)深摯的愛。這種胸懷和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完)

  受訪者簡介:

江少川。受訪者供圖

  江少川,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寫作學、臺港澳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著有《現代寫作精要》《臺港澳文學論稿》《海外華裔作家訪談錄》《海外湖北作家小說研究》《華文文學在場——江少川選集》等,主編《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教程》《高等語文》《寫作》等教材、評論集十多部。

【編輯:邵婉云】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